若尔盖牲畜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怪圈
李仲宏毛莎本报记者松涛最近,若尔盖县红星乡回民村,贵州商贩黄老板在村民马永忠家每天比主人到羊圈的次数还要勤。黄老板说,他怕马永忠把肥羊卖给别人。
“每只羊850元。”马永忠开始要价。“马哥,少点。”黄老板笑着说。“800元,再少就不卖。”“好,成交。”3月28日,黄老板将200只羊装上车,高兴地走了。
这是若尔盖县开展牲畜越冬育肥工程取得明显效果的一个镜头。
在青草期仅有4个多月、冬春枯草期长达7个多月的川西高原,2005年4月,若尔盖县率先启动实施牲畜越冬育肥工程,即在寒冷和缺草的冬春两季,将“老、弱、病”三类畜关进暖和的圈舍中,用两个月时间进行精饲料喂养,使其继续抓膘添肥,而后立即出售,以获取较高的经济价值。此举被畜牧专家喻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中的重大变革。
两年来,该县共投入资金715.5万元,先后在达扎寺镇、红星乡、黑河牧场、降扎乡、求吉乡等地带动187户农牧民实施越冬育肥,先后完成育肥圈舍建设23850平方米,建立饲草基地区900亩。
越冬育肥,关键是圈养,也使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也正是越冬育肥,为半农半牧区无草户、少草户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回民村村支书敏志龙,自2000年开始搞藏绵羊冬春季节圈养育肥,2年来共出栏藏绵羊200只,纯收入8万元;回民村原特困户马永龙,于2006年12月中旬购入藏绵羊50只,两个月赚了1万元,由此甩掉了特困户的帽子。
没有畜养时怎么办?越冬育肥解决了这个问题:农区大面积种草,不仅可以将草卖出,也可以低价购进“老、弱、病”三类畜进行育肥赚钱。与以往不同,今年若尔盖县在一季度牲畜报表上用明显的字体列出一项指标:牲畜出栏数,1万混合头。这意味着该县在冬春两季实施抓膘添肥,牲畜已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