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认同学校做法但涉及自身却不愿配合
专家认为反映了家长一种心态怪圈
近日,为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浦东德州二村小学在全校推出了一份《师德承诺书》,全校5个年级的16位班主任将成为第一批承诺人。师德承诺书对“有偿家教”等8种行为明确说不,而家长则将拥有“举报权”,一旦确认“举报”属实,校方将视情况不同对当事人给予扣除奖金,与各种评优无缘等惩罚。
然而,面对学校的这份美意,家长虽然普遍认可学校的做法,但一旦涉及到自家孩子,却在各自心中打起了小算盘。
专家则认为,部分家长的做法其实反映了家长一种心态怪圈。
事件回放
8大条款旨在提高师德修养
摆在记者面前的《师德承诺书》简洁明了,8条承诺一目了然,“廉洁从教、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向学生推销任何商品”、“不要求学生、家长办私事”……,8条承诺无一不是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在监督人一栏中,校方、学生和家长都将成为教师承诺的监督者。
该校校长张燕告诉记者,在推出《师德承诺书》之前,曾召开过部分家长座谈会,听他们说说各自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综合考量之后,校方拟订出了8大条款。之所以用这样一种校内外共同监督的形式,目的就是让师德塑造行动不要成为一纸空文,同时让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有偿家教’、‘推销教辅’……类似问题反映的其实是教师精神的一种失落。”张校长表达这样的看法。她说,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以外,还承担育人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师德比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更重要。
张燕告诉记者,《师德承诺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当然,为保证承诺书的顺利实施,也拟订了一些约束条件。首先学校会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面向社会设立“师德信箱”,公开“师德监督电话”,聘请家长委员会成员担当“师德监督员”。
其次将采取更为鲜明的奖惩办法,对评选出来的师德明星进行奖励,对那些被反映有问题、且经过查证后属实的教师,学校将视其情况不同,首先扣罚其奖金。另外,各项评优也将与之无缘。张校长相信,这样的一种“惩罚”不仅是金钱上的,对于一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口碑声誉,都会是非常重要的。
承诺书对多数教师会有约束力
该校四(4)班的班主任林洁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校领导就向教师传递着重视师德建设的信息。因此,对于不从事有偿家教等师德承诺来说,她认为是顺势而为的一种做法。
而浦东另一所小学的范老师对此则认为,这对职业有追求的那些教师来说,会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而对于那些靠“有偿家教”过日子的教师来说,这一纸束缚的作用估计也是表面化的。
家长反应
认同学校做法但不愿做举报人
“家长是否真的会向学校反映教师在从事有偿家教?”带着疑问,记者对一些家长展开了采访,虽然大家对这样一种做法都表示了认同,但涉及到自身,却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长宁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她孩子所在的学校推行这样一种师德承诺,她会很认同校方的做法。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她还是希望为孩子请上一些家教的,当然首选的就是孩子的任课教师,这样的话比较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相信效果会更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教师愿意为她的孩子做家教,她不但不会向学校反映,还会坚决为教师保密。
“当一种现象成为普遍之后,就很难去公平地诉说对与不对。”普陀区沙田学校的学生家长封女士这样表示。她说,与现在孩子参加各式培训班一样,有偿家教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请家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情况下,很难有家长不给孩子请上一两个家教以求心理安慰。就她而言,即使知道身边有这样一种现象,也不会去向学校反映。更何况,不做家教并不等同于上课效率的提高。
浦东梅园小学的学生家长马先生则表示,他不主张教师做家教,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教师的付出和收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不成比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反而支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那也是教师价值的一种体现。
专家说法
现状反映了家长一种心态怪圈
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教育专家吴增强认为,承诺书确实反映了校方对师德建设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而上海实验学校东校校长王玮航则指出,部分家长面对这样一份承诺书的反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家长一种心态怪圈的反映,这与家长跳不出追逐名校怪圈本质上是一致的。家教一开始,应该是以教学补充的形式出现,针对的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如今,家教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更有一种产业化的倾向。家长面对家教的态度也从盲目发展到依赖,这是家长的一种无奈,也是教育现状的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