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上汽股份于2004年以5亿美元购得双龙汽车48.92%股权,后又将股权比例升至50.91%,实现控股。当年,上汽收购双龙一事被称作“中国汽车企业首次成功地并购国外同业”的典型案例,按照双方的如意算盘,双龙通过上汽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契机,而上汽则获得拥有双龙技术和研发的优势。
但是两年多过去了,上汽乘用车打造的自主品牌首款新车荣威7502.5L已经开卖,而上汽本来希望借由收购双龙汽车获得核心技术的道路却裹足不前,双龙给予人的印象仍是一家韩国车企。3月28日,本报记者跟随广州世裕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组织的考察团走进了双龙位于韩国首尔的平泽工厂,了解其在中国的发展计划。
与上汽融合为何缓慢?
上汽双龙原计划2006年实现海内外销售整车17.2万辆,而数据显示,2006年,双龙汽车实现整车销售121196辆,比2005年下降14%,净利润亏损196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38亿元)。究其原因是来自双龙汽车公司工会的巨大阻力。
双龙汽车公司是一个以强大工会力量著称的典型韩国企业,收购过程中,工会的反对声音就没有停止过,他们担心上汽通过收购获得双龙的核心技术以后把主要生产线迁移到中国,威胁韩国工人的就业机会。而影响最大的一次罢工是在去年七八月,双龙管理层向韩国劳动部提交了“解雇550名工人”的裁员方案,双龙汽车工会为此进行罢工集会,最后双龙管理层承诺撤销裁员计划,但罢工期间工厂减产达到1.6万辆。
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汽与双龙。不过,经过两年的磨合,情况似乎有了改善,尤其是在上汽答应增资双龙之后。双龙汽车中国事业部代理尹志锡说:“双龙汽车的领导人和工会正在积极建立健康、稳健的关系,同时,近两年领导人和工会间对话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劳资双方深深意识到,双龙汽车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要求劳资双方共同努力。”
加快中国发展步伐
从劳工问题上缓过气来的双龙在今年3月21日公布其中长期发展战略报告,将在2011年实现年销售汽车33万辆、年销售额突破6万亿韩元(约63.83亿美元)的目标。根据这份报告,双龙汽车公司届时将发展成为韩国第三大汽车企业。
但是,双龙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并不小。根据2006年销售数据,韩国汽车本土销量1155056辆,相比去年增长了1.9%。其中现代汽车以58万辆的销量高居榜首,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3%;起亚汽车以27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二;排名后三位的GM大宇、雷诺三星和双龙的销量分别为12.8万、11.9万和5.5万辆。而2006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7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尽管有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和保护,但是韩国国内汽车市场毕竟规模有限,双龙要实现制订的目标,必须寄望于庞大的中国市场。根据数据显示,2006年双龙出口量最大的地区是西欧,占59%,中国仅占6%,约为1800辆,发展空间巨大。
更重要的是,由于全球SUV市场的逐步萎缩,以柴油SUV系列为消费者熟悉的双龙有计划扩大双龙主席等其他车型的销售,将其市场由细分市场扩充到主流市场。双龙汽车计划通过韩国的R&D研发中心和位于英国、中国的R&D研发中心的相互合作,在今后5年内研发5个新平台、30款新车型和5个新发动机。另外,双龙汽车与上海汽车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提高品牌协同效应。
双龙国产化的利与弊
据介绍,即将在中国国产的双龙车型将采用双龙SUV平台,是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特别设计更新的Kyron(享御),该款车将采用全新的内外观造型和动力系统,与现有的Kyron不同。
面对双龙车型国产化的问题,双龙经销商表示欢迎,因为双龙在中国的品牌宣传力度将会加大,大大提高品牌知名度,而车型的丰富也意味着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双龙车主则表现得有点左右为难,一方面国产化能够相应降低车辆使用成本,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他们选择双龙主要是因为它的个性化设计和产品的独特性,产品国产化可能会降低对他们的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