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9日电2006年,哈市粮食产量达到98.7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5元,其中粮食收入所占比例为58.5%。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突破2000万亩,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500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30%,“三品”认证面积占全市耕地2/3以上。
| |
哈市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刷新纪录,去年达到98.7亿公斤,今年正向百亿公斤大关冲刺。除了产量的增加,哈尔滨人真正追求的是整体品质的提升。
政策与市场合力,哈市粮食产量增长强劲
哈尔滨是“北大仓”中的粮仓。1997年至1999年,全市粮食平均产量一直维持在86.3亿公斤的高水平上。2000年至2003年,受市场因素影响,哈市粮食平均产量跌落到69.5亿公斤,比上述阶段降低6.8亿公斤。
2004年,在国家“一免两补”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哈市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88.2亿公斤,虽然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98年仅增加了0.3亿公斤,但却如一声号角,拉开了哈市粮食大幅度增长的序幕。
2005年,哈市粮食产量达到92.54亿公斤。去年,又达到创纪录的98.7亿公斤,已逼近百亿公斤大关。两年平均增长5亿多公斤,同样是哈市粮食生产的新纪录。
距百亿公斤仅差1.3亿公斤,这是一个伸手可及的目标。在国家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粮食市场依然看好的前提下,将通过三种途径冲刺百亿公斤目标———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大豆等作物种植面积145万亩,扩大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130万亩,增产粮食5亿公斤;二是新增100万亩水田并解决100万亩水田渴水问题,增产粮食4亿公斤;三是经过改造的800万亩中低产田,可增产粮食10亿公斤。
粮价提高收入增加,占农民收入近6成
2006年,哈市粮食“三大作物”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6.5%,其中水稻、玉米合计产量87.37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9%。玉米、水稻销售价格持续上升,每公斤价格分别比2004年上涨0.1元和0.2元,亩纯收入分别为274元和600元,
2006年,哈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5元,其中粮食收入所占比例为58.5%。同年,国家“三补”总额6.46亿元,同比增加2.36亿元,增长57%。人均补贴额127元,同比增加46元,增长57%。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粮食产量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2001年以来哈市“三品”认证不断加强,粮食生产质量并行。至2006年哈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突破2000万亩,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500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30%,“三品”认证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2/3以上。其中,阿城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6个,面积157.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6个。
应对市场需求,哈市粮食生产面临新调整
两年来,哈市农民人均收入中,粮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7%和58.5%。这种小幅下降表明,种粮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发展难度较大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持续稳定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成为哈市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条件下的新课题。
有关人士认为,哈市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把握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
商品化———国外发达农业彻底摆脱了“品种齐全”和“自产自食”的“小农经济”,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要面对全球市场。
专用化———应针对消费市场对优质粮食的需求,专门生产特色鲜明的专用粮食。专用化有利于创造有特色知名品牌,并提高粮食的商品价值。
区域化———粮食生产项目逐渐向气候生态适宜区集中发展,形成粮食专用品种生产区域。生产区域化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粮食深加工和形成产业化。
一体化———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是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实现增收的根本途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分工明确和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济。作者:杨兴文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编辑: 刘华 ( 刘华 的博客) 国 内 国 际 科 教 娱 乐 社 会 体 育 专 题 法治
相 关 新 闻:
· · · · ·
综 合 新 闻:
· · · · · · · · · ·
· · · · · · 进入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