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探讨现代奶业如何发展壮大之时,一个与之相伴相生的问题不得不谈——那就是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祖伟说,现代畜牧业更为广泛的意义是种植畜牧业,即充分利用农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高产饲料作物,改良草地、建立人工草场,发展起来的畜牧业;其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对潜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之上,并以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特征。
畜牧养殖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民盟黑龙江省委在对双城市、富裕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望奎县、肇东市和海林农场等多个畜牧业相对发达的地方调研后形成的报告称,畜牧养殖废弃物带来的污染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厉害,它不仅直接危害土壤和水环境,还通过气体的挥发对空气产生污染。近年来,随着我省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一些畜牧业发达地区。
据调查,农户饲养1头猪、1头牛、1只鸡,每年所产生的污染负荷,分别相当于10~13人、30~40人、0.5~0.7人对环境带来的负荷。专家估算,2005年我省畜禽尿排泄量和鲜粪排泄量分别为6660万吨和7062万吨。这对于自净能力已随工业化进程日益退化的农村生态系统来说,不啻为严峻的挑战。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梁荣欣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小规模养殖的农户一般都没有专门处理畜禽粪便的设施,一些大型养殖场和专业户虽然有贮盛畜禽粪尿和污水的贮粪池,但由于使用不规范也有污染产生。如贮粪池底部不放水,或贮满后不及时净化处理,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场外,也造成了污染。
发展畜牧业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村人口众多的我省来说,畜牧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支柱,也是开辟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产业链条,安排就业的现实选择。经过几年的加快发展,畜牧业已经显示出其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我们不能让污染搅了畜牧业发展的大局。专家呼吁,鉴于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对畜牧养殖废弃物带来的污染问题必须尽早处理,以防“小污变大污”。
综合国内外经验和我省实际,借新农村建设之机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新型能源、开发粪肥及有机肥产业,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省畜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罗新义说,“目前各地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积极的探索,关键要加快步伐,尽快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这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种养结合促和谐
尽管“十五”期间我省奶业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下迅速崛起,但产业高速成长中也潜藏危机。专家指出,对草原的过度依赖与饲草饲料业的相对滞后是突出表现。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和草原资源大省,我省既有丰富的谷物饲料来源和充沛的农副产品及秸秆资源,又有我国单产量最高的草甸草原,兼具发展农区畜牧业和草地畜牧业的双重优势。然而在现实发展中,这些特有优势却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制约我省奶牛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饲料及饲喂的不科学,青贮饲料、优质牧草饲喂量严重不足。实践证明,一头奶牛一年喂8吨青贮饲料和半吨苜蓿,至少可增加1吨鲜奶,增加效益2000元。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观念落后。走访养殖户,尤其是农区养殖户,虽然他们大多知道饲喂青贮饲料的好处,但生产中还是以传统的秸秆配精饲料喂牛。问及为什么不种些青贮饲料,有的农民直言,“这地儿不种粮,总觉得不是事儿。”正是这传统观念的制约,使我省青贮饲料及牧草的生产步伐难以加快。而在传统牧区,过度的放牧曾使我省草原出现严重退化现象,后经政府及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实行禁牧轮牧等措施才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但人工草场及饲草饲料种植的发展速度仍不尽人意。
省草原饲料中心实验站党总支书记、研究员张鹏咏说,我省有草原6500万亩,在目前退化较严重的情况下,年可产干草70亿公斤,如果通过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建立人工草场,精种细管,短时间内产量就能翻番。
从世界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看,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以生产牛羊等草食动物为主)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发达国家,不论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还是土地资源紧缺、草原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都极为重视畜牧业;而将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结合起来,以及利用耕地种植高产饲料是他们的成功经验。我省奶业要成大器,也必须如此。
由于地处寒温带,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我省北部地区尤其是大兴安岭、黑河、佳木斯、伊春、鹤岗北部,发展种植业受到很大限制,种植农作物难以完熟,正适合发展畜牧业。一是动物避寒措施多、难度小;二是畜牧业生产利用的主要是植物的茎叶,而不像作物生产那样,主要是利用籽实,所以饲草饲料种植对气候要求相对较小;三是因为耐寒的牧草品种较作物要多。
采访中,畜牧专家一致认为,我省发展现代奶业,建设畜牧大省,必须走种草、舍饲的现代化的畜牧业之路。“目前的关键是要真正转变种粮轻饲观念,改变以往先种粮、再以粮食顶替饲料的生产方式,下决心拿出部分耕地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饲草饲料种植,建立相当规模的人工草地。”
写在后面
采写这组报道时,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观念决定行动。尽管我省奶业由高速发展到速度放缓、收益下降,有不少来自市场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但其中观念的偏差与行动的不利,难辞其咎。比如:同样的奶牛,能仅仅因为饲喂的原因致使产奶量相差一倍!粗放养殖的背后是“牛最好养,不爱闹病”的传统观念作祟;再如,明知青贮饲料对奶牛生长及生产都极为有利,但要拿出“良田”种植青贮却顾虑重重。每当一个个导致产业下滑、效益下降的原因被揭示出来,其背后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落后观念,让人无可奈何。
采访中听说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希望。在猪价看好、每头猪的养殖效益高达300多元时,一位养猪户在与畜牧专家交谈中发自内心地说,“这价太高了,简直像捡钱一样!”能在赚钱的喜悦中有如此认识,说明他对养猪的效益既有心理价位,更有理性判断。在逆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贵,在顺境中发现问题的理性更可贵。
而这,正是一个产业能保持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现代奶业发展中急需补上的一课。
回顾奶业发展历程,这样的教训不少。当一头成母牛价格炒到1.5万元以上、甚至2万元时,如果能适当降温,量力而行而非借钱贷款不惜一切代价买进,也许今天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陷入“赔不起,卖不出”困境的奶农。诚然,每个养殖户都希望有个好效益,但却并非越高越好;就像股市,股指越高,蕴涵的风险也越大。而探求奶业走出转型期、再度振兴的路子,同样为我们提出了理性定位、理性谋划、理性发展的课题。如何依据资源、环境条件确定自己扬优避劣的发展规划,根据市场谋划进退自如的竞争攻略,在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兼顾到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等等。在逐一探析当前奶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对策之后,这组关于奶牛及奶业发展的系列报道暂此画上句号,但对奶业的关注,我们不会停歇。(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