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受益与风险并存
“知分填报志愿”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高分低报、低分高报”的概率,但采访中,很多教育界人士也表示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考生志愿扎堆”现象虽然会减少,但依然存在。
|
|
“知分填报志愿”虽然让考生明确了自己的分数和位置,但考生仍然无法知道其他人怎么填志愿,不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因而并不能完全避免报考的盲目性。其中,处于中间阶段考分的考生其志愿最为难填。原因很简单,分数很高的学生他们的排名在全省名列前茅,可以报考北大、清华等名校;分数较低的学生,可以报考高职、大专,撞车的可能性不大;而那些处于一本线或二本线的学生,由于分数不低,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考一般学校。同时这部分考生数量又是最大的,相互间无法准确了解别人报考的情况,这样就容易出现部分报考学校过分火爆的现象,撞车在所难免。
此外,我省的一些高校也对“知分填志愿”后的生源表示了担忧。省城一所重点大学招生处的老师告诉记者,以前学校还能收到一些撞车的高分考生,如果今年实施了“知分填志愿”,那么好的生源将会有所减少,对本省高等教育也会带来冲击。
提醒:志愿填报应留有余地
如何避免考生志愿“扎堆”,是“知分填志愿”政策实施后面临的最大挑战。采访中,教育界人士都表示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慎重对待自己的选择,留有余地。同时要及时掌握其他同学的志愿信息,了解所报考学校的招录形势,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以往高考后,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容易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别人可能不会报考,想大胆冲线。尤其是“临界线”的考生,往往以为自己正好搭在高校录取线上,就“大胆”填报,这样风险很大。理性的报考方式是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冷静地选择学校,同时积极与自己拟选择的第一志愿学校联系,或上网了解学校近年来的录取情况,进行分析后理智地选择。
如果考生在报考第一志愿时已经是冒了很大风险,那么余下的参考志愿要有合理的梯次分布,否则,假如第一志愿无法实现,后面的志愿也就危险了。此外,各高中学校也要加强信息交流,了解各校学生报考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控,给考生以正确的指导。
除了要关注学校本身外,专业和兴趣爱好也应该成为考生填报志愿时考虑的因素。将学校和专业结合起来选择,只考虑专业选择面太小,只考虑学校容易被束缚在某几所高校中。
新闻链接
志愿填报有三种形式
1.高考前填报志愿。根据模拟考试、考生平时成绩和高考前的状态来确定。通过模拟考试让考生明确当前自己在本地区所处的位置,再根据这个位置来选择相应水平的学校。以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吉林省共4个省市为代表;
2.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来估分,再由教育部门划定估计分数线,考生依据估计分数线填报志愿。以天津市、山西省、黑龙江省、河南省等近10省市区为代表。
3.知分填志愿。即考生高考成绩、分数线、甚至考生成绩排名公布后,考生根据相关信息再行填报高考志愿。以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等10多个省市为代表。
知分填志愿在皖非首次
“知分填志愿”的做法在我省高招中并非首次出现。去年高考志愿填报实行分本科、高职(专科)两段填报的举措,包括提前批次院校,第一批、第二批本科院校,艺术、体育类本、专科院校的志愿,都在高考分数揭晓前填报,而第三批本科(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志愿,在高考分数揭晓后填报。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