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
爱行少先队队礼的院士
一个偶然的机会考进中国科大,抱着不回国“死不瞑目”的信念毅然回到香港教书,对母校深厚的感情又让他回到中国科大任教,从此开始了在香港、安徽两地的来来往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
“我与科大”改成“科大与我”
4月4日,吴奇院士应邀为数百位中国科大学子演讲,谈谈“科大精神”。学校宣传部门为讲座取的题目是“我与科大”,但是,讲座一开始,吴奇便连称“题目不太合适”,他说,顺序非常重要,不应该是“我与科大”,而应该是“科大与我”。
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吴奇对中国科大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情和敬意。很多现在的科大学生已经不知道学校的老校门是什么样子,但是吴奇却对老校门“情有独钟”,他说,“曾经有段时间老校门被封了,我就总觉得不对劲,还是觉得老校门比较亲切。”有时候吴奇的老同学回到科大,吴奇都会带他们走一走老校门,追忆往日的时光。
不回国“死不瞑目”
从中国科大毕业后,吴奇1982年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博士学位,随后他去德国一家公司工作,并成为实验室主管。这时候的吴奇,妻子陪在身边,也拥有优良的实验环境和丰厚的待遇,在外人看来事业和生活都非常完美,但是在吴奇心中,却仍然怀着一个深藏心中的梦想——回国。
4月4日演讲那天晚上,吴奇向大家展示了当年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上的一行字——“献给我全家和我所属的土地和人民”。吴奇说,也许现在一些学生体会不到这种感觉,但是在当时,他们那一批留学生就是怀着这样的深情出国的。正因为想着如何报效祖国,吴奇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也故意没有选非常昂贵的研究,“太昂贵的仪器国内根本没有,学回来也发挥不了用处。”
恰好在1991年,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吴奇到香港任教。虽然香港中文大学承诺的研究启动资金与国外没法比,但是吴奇“想都没想就做出了决定”,一定要回去,“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他的妻子也很支持吴奇,妻子说,“我们回去吧,要不然你会死不瞑目的。”吴奇后来成为香港最知名的学者之一,2003年,他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殊荣,同年,他被推选为中科院院士。
从不给学生布置作业
1995年,吴奇应邀兼任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和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教授,2005年,他又受聘为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同时,他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主任。同时在两地任教,自己又是从中国科大毕业的,吴奇自然对香港、安徽的大学差异深有体会。
吴奇说,两个地方的高校“各有千秋”。中国科大的学生非常刻苦,“以前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排队买饭时都在背英语单词,生活常常都是食堂、教室两点一线。每个人都非常刻苦,谁要是一星期不看书,马上就落后了。”在香港,当吴奇把自己求学的故事与香港大学生分享时,一些学生忍不住咋舌,“你们还有乐趣吗?”吴奇则认为,虽然科研常常是枯燥甚至无望的,但是一旦作出成果,那种甜蜜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常常要花一星期、一个月来消化。
总的来说,吴奇认为香港高校的气氛更加宽松,内地学子赴港求学往往要学会“自制、自学”才能获得成功。不过,吴奇始终认为,中国科大的学风也是非常自由和宽松的,这也影响了他在香港的教学风格。吴奇回忆当年在中国科大学习时,老师非常开明,允许学生不来听课。“有一门课我当时当课代表,只负责收作业,上课从来不去,都是自己在学,老师也很同意。”吴奇也把科大这样的教学风格带到香港高校,他说,“我从来不给学生布置作业,谁愿意交上来我就改。”
现在还行少先队队礼
现在,吴奇在香港、安徽两地穿梭,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大、安徽师范大学教书,非常辛苦。但是吴奇只是平静地说,他只想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当一些年轻的学子向吴奇讨教成功的奥秘时,吴奇说,首先要有理想,“就像航海,如果没有方向,那只能是随波逐流。”有了理想,也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就像在泰山脚下看南天门,简直如在云端。你只有看着脚下,一步一步地攀登,走好每一步,这样4个小时过后,你发现你已经登顶成功了。”
讲座最后,吴奇说,在他念念不忘的小学教育里,老师告诉他行少先队队礼的意义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后来他毅然回国,现在又如春蚕两地吐丝,无不是为了将所学回报人民。吴奇微笑着说,直到现在,他还常常举起右手,五指并拢,行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李雅清 本报记者 项磊 文/图
皖港十年
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 |
十年十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