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的背后,规划无序、破坏古建筑等一系列“城市病”正在出现。本月8日正值中国美术学院成立79周年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之际,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该院将重建中国本土的建筑学,为建筑教育寻找一条艺术、人文、本土的返乡之路。
城市建设趋同根在人文缺失
“建筑学科教育领域那种难以量化却真实可感的艺术、人文气息,正越来越滑向教育体制之外。”许江认为,在国外著名建筑师大多出自艺术院校,比如全球闻名艺术院校———俄罗斯列宾艺术学院800名学生中,就有近400人在建筑学科学习。而目前国内建筑学科基本落脚于工科学科目录,这已从某种程度暗示,建筑教育对于技术因素的偏重。目前大学推行体制化结构、体制化资源配给、体制化评估经验,使建筑学科慢慢趋向标准化、同一化、工具化。那种今古人文相通的境地无法体现,现代国家的城市结构性问题和独特民族文化品格的文化属性两者之间关系,不能在建筑教育领域有机的结合,对中国本土的建筑艺术学的建立和发展十分不利。许江表示,这种教育体制导致在目前城市建设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是过于相信和依赖那些建筑、交通、绿化的技术性指标的影响,指标固然重要,但城市建筑内涵决不可止于这些指标。这些指标裹挟着科学的外衣,俨然成为建设家园的唯一尺度,进而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如何强化人与自然相生相化的人文精神,消解时代性的技术化感知,让建筑学中工科技术含量与文科人文含量之间共生互动,共同开启未来建设者的心智创意,这是建筑艺术教育真正所要坚持的理想。”许江说。重建本土建筑学事关中国文化主体性对于建筑教育的未来发展,许江认为其脉络是十分清晰的:“我们要针对这个庞大的课题,建立一种指向性的学问体系,建立中国本土的建筑艺术教育学术体系,为建筑教育寻找一条艺术、人文、本土的回归之路。”许江介绍,中国本土的建筑学实质是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主体性既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让中国建筑的木构主体作为符号附体于当代建筑,也不是在所谓的中西二元格局中,被动地证明自己的地域属性,以满足所谓的东方想像。这个社会孕育着庙堂和江湖相守相望的境域,建筑正是这一境域的重要载体,而不是一任当世发展的狂澜,让建筑师单纯追随时尚风潮,让建筑艺术迅速单单成为当下元素影响下的熟见之物。“中国美院建筑学院的建立,首先将直接面对科技含量的诘问、面对诸如公共性问题的审视,这种诘问和审视的答案,需要通过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新型建筑师们身上体现。”许江表示,建筑艺术学院落户美术学院,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工程学科的跨界和超越,其所包涵的文化指向必然更为重视建筑的文化品格,必然更为重视建筑艺术的文化属性。从中国本土建筑生存的关怀为出发点来呼唤人天相和的精神理想,进而重建中国本土的建筑艺术学,正是美术院校的建筑学科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