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四川 > 成都晚报

“人往哪里去”? 成都有答案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以前政府的劳动保障工作职能范围限于城市,基本不涉及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后,整个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既要继续做好‘城’的这项工作,又要把‘乡’纳入进来。

”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小新对记者说,“‘人往哪里去’贯穿着城乡一体化全过程。大规模转移运动的城乡人口,要有相对稳定的就业,有持续的收入,有基本的社会保障。”

  成都市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含失地农转非的未就业人员)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广州、深圳、青岛,2006年进一步降到2.8%;全市67个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5.4%;农村富余劳动力到2006年上半年已有近九成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吸纳了110万来自成都市以外地区的劳动者就业,发挥了在更大区域内缓解城乡就业压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的辐射带动作用。

  截至2006年9月,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1万人;截至2006年10月,已有34.79万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其中16.49万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2.75万人次享受了住院医疗保险待遇;截至2006年9月,不分是否来自成都市行政范围,已为31.6万名农民工办理了专为他们度身定制的综合社会保险。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成都市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实践,回答了“人往哪里去”这一重大问题,使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成果。

  上篇

  城乡统筹:大转移 大就业

  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

  就业之困:多重矛盾交织

  城乡一体化推进之初,成都市领导下基层调研工作时,曾发生过老百姓围着“要工作”的事。

  2004年3月底,市委主要领导随机调研,来到郫县犀浦镇安置失地农民的岷江小区了解民情,大伙儿纷纷反映没有工作。后来,又在三个地方遇到失地农民强烈反映就业难问题。

  就业难,难在何处?

  首先,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按农业劳动力需要人数计算,全市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应在110万人左右,而适龄农业劳动人口实有300多万,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另外,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新成长劳动力也年年都在刚性增加。劳动力供给量与就业岗位需求量,构成就业的供需矛盾。

  其次,失地农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达到75%,具备非农产业劳动技能的仅占34%。“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占失业总人数近一半,并且大多数技能单一、文化低。而事实上,很多地方有岗位,但劳动者不具备岗位所需的素质,这又构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在传统的城乡分割体制下,没有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农村劳动力受到就业限制。1991年以来的被征地农民,给予货币补偿后,自谋就业。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失地农民中的一些人仅靠自身能力无法就业,出现生计困难。按当时的政策,他们又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就业扶持、就业援助等服务,这造成了就业的体制性矛盾。

  就业之思:成都有条件,关键在工作

  如何破解多重矛盾交织而成的就业困局?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调查分析后,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解决就业问题,成都有条件,关键在工作。

  条件在于:以工业为核心、集中集约发展的三次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空间;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壮大了政府财政收入,可以投入资金对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培训、扶持、援助;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政策,为解冻城乡就业壁垒坚冰提供了制度支持。

  针对矛盾,依托条件,成都市确定了对策思路和工作目标: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比较充分就业,即城镇(含失地农民)登记失业率4%以下、有就业能力和需求的失业人员再就业率85%以上;2006年中心城区建成“比较充分就业区”,2007年近郊区县建成“比较充分就业区县”,2008年远郊县市建成“比较充分就业县市”,2010年全市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接踵出炉。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覆盖城乡所有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被纳入其中,首次在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犀浦镇从就业“难点”到就业“亮点”的变化,就是“关键在工作”的一个缩影:郫县把就业服务送到失地农民家门口,在犀浦镇组建了劳动保障分局、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分中心,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档案和台账,实行常年动态管理与服务。2005年,全镇7789名劳动适龄失地农民中的6235人在政府促进下基本实现比较充分、相对稳定的就业,其中岷江小区就业率达到92%。

  就业之举:让失地农民揣着工作搬新家

  50多岁的魏凤琴,同很多失地农民一样有一个最大的心愿:搬进政府集中修建的漂亮小区后,工作也要有着落啊!

  2005年4月,她家开始拆迁,将要搬进新津县五津镇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纯阳花园。此时,政府已经为入住农民们的工作进行了谋划。小区规划充分考虑了就业条件,选址周边两公里范围内有100多个工业企业,其中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小区内部保洁、保绿、保安等岗位数量也进行了预测。拆迁开始后,县就业训练中心就设立培训点提供各类免费培训,并联合企业开展饲料加工、食品加工、洗涤制品等十多个工种的订单定向培训。至当年底,该集中居住区劳动年龄段人员92.1%实现就业。

  魏凤琴由于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较困难,被安排当了小区清洁工。媳妇则在附近的超市当营业员,儿子外出务工。

  对失地农民,成都市就是像这样在集中安置居住的同时,让他们揣着工作搬新家,既安居又乐业:从2005年起实施“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

  就业之本:加快形成长效机制

  经过不断探索,从根本上保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持续有效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在成都市加快形成。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体制。“以前乡镇上有七站八所的,可没有过劳动保障所。现在连社区也建劳动保障站了……”当过劳动保障站协管员的武侯区失地农民周春梅有些感慨。只管城不管乡的传统就业体制已经在成都市远去,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正在全面形成:在全市城乡街道(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所,在社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

  建立就业督导长效管理机制。2006年2月,市委、市政府从市级部门抽调20名副局级干部、80名处级干部,区(市)县各个部门抽调1837名机关干部开展“分片定责入户”就业督导,组成市和区(市)县两级督导组,一沉到底,工作做到人头。在总结2006年就业督导工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将建立健全就业督导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城乡劳动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2006年4月开始,全市组织3.9万名调查员对城乡所有适龄劳动力逐户逐人开展就业实名制调查,建立600多万名城乡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实现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机构联网联动,形成每月更新就业变化情况的城乡劳动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使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了每一个劳动者。

  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援助机制。2006年3月9日9:05,龙泉驿区失地农民郑桂英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962110,这是成都市在全市所有区(市)县为就业困难人员同步开通的“就业援助热线服务电话”接到的首个电话。当天,脚有残疾、一家四口仅靠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的郑桂英,得到了一份后勤保洁工作。

  962110为就业困难群体搭建了一个便捷高效、雪中送炭的援助平台: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工作不挑的就业困难人员拨打热线后,政府帮助其在两个工作日内就业。截至2006年9月底,已成功援助1902人就业,援助成功率84.16%。

  建立“一票否决”的目标考核责任制。成都市把新增就业岗位、控制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就业之效: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2004—2005年成都市就业总量增长了47.27万人,远远超过此前10年的总增长量。2006年,中心城区和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65%以上街道(乡镇)、远郊县市45%以上街道(乡镇)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零就业家庭”已动态消除。

  据就业实名制调查统计,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已转移就业201.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81%,占应转移劳动力的89.3%。

  劳动保障部领导认为: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不仅符合成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国家完善相关政策。

  下篇

  社会保障:走向城乡满覆盖

  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探索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

  一位老农眼神里的社保悲喜

  “她小病的时候舍不得钱没治,后来检查已经拖成癌症了……”老农惠贤成谈到1980年代去世的老伴,眼神一下子黯淡了。

  惠贤成64岁,温江区永宁镇隆兴社区一组失地农民。2005年12月,他缴纳9100元办理了成都市专门为已失地农民推出的社保,从第二个月起就按月领取210元养老金了。2006年10月28日至11月8日,他因患阑尾炎转腹膜炎在区医院住院治疗,共花4650元,自己只出了1020元,其余都由社保报销。“很方便,在医院就结算了!”这时,他的眼里是欣喜的神色。

  老农惠贤成的眼神里,是农民社保的悲与喜。

  实施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之前,成都市也同很多地方一样,社会保障事业面临诸多问题——

  历史遗留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1991年对被征地农民实行货币化安置以来,这部分失地农民至2003年全市有近48万人。由于未解决社会保障,他们的养老和医疗等问题日渐凸显,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显然,以现金形式的经济补偿替代失地农民已经丧失的土地保障功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计问题。

  新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化加快,新的失地农民不断产生,必须给他们提供基本社会保障。

  农村家庭养老矛盾:传统的农民养老,主要是依靠自己、配偶、晚辈的家庭养老。这种养老保障方式因为单一家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而缺乏稳定性。

  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劳动力大军,大多从事苦、累、险工作,收入低,又易发生工伤、职业病,但长期以来没有进入社会保险体系。

  而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在成都加快向农民、农村延伸,逐步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成都市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一笔财政巨资弥合的社保之缺

  “前年办保险的时候我外出打工去了,没有办。老母亲和老婆都领了两年养老金了,感觉我也该办。2006年回来问还得行不,结果办到了。”2006年11月24日,温江区61岁的黄根明坐在自家小院里,兴奋向记者摆起他办社保的经过。

  黄大爷一家的承包地早在1990年代之初就被征占了。他主要靠打工挣钱,想多存点钱用做老母亲和自己两口子的养老费,给子女减点负担。

  到了2004年,黄大爷的这个盘算被一个他还不熟悉的事物替代了,那就是社会保险。

  这年3月,成都市出台政策,将1991—2003年共12年期间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范畴,从7月开始,根据不同区域(五城区和高新区为一类区域,其余为二类区域)和不同年龄段(共分为四类人员),由本人按不同标准退费(过去已领的安置费)和政府给予补贴,分类办理。

  黄大爷一家所在的温江区属二类区域,当时80岁的母亲和56岁的妻子属于一类人员,婆媳俩按政策规定的4900元/人的标准办了保险,当年10月起,她们的存折里每人每月就有了210元养老金,大病住院还可以报销医疗费。

  婆媳俩每人退费缴纳的4900元,实际只占应缴纳养老保险费的40%。按政策规定,参保人员其余60%的养老保险费和2003年社会平均工资4%的住院医疗保险费,由市、区(市)县两级财政从新增财力和土地收益中解决,10年内分期注入。

  据市社保局透露,两级财政将为此注入45亿元补贴资金。

  目前,已有27.27万像黄大爷一家这样2003年12月31日前已征地农民参保,其中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13.07万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有2.52万人次享受了医疗费报销。市社保局有关负责人说,这部分失地农民时间跨度长、数量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较难解决的问题,成都市本着以人为本和勇于承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责任的态度,比较彻底地解决了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比于2003年12月31日前的被征地农民,2004年1月1日以后的被征地农民,办理社保就要“撇脱”多了:按不同年龄段分类,由征地部门一次性办理社会保险,并按不同年龄段分别发给劳动适龄阶段人员6000—20000元/人的就业补助金。

  全市目前已为7.52万2004年1月1日以后被征地农民办理了社保,其中3.42万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2300多人次享受了医疗费报销。据了解,失地农民社保同城镇职工社保办法一步到位实现接轨,避免了传统的采取过渡办法而给今后带来并轨问题。

  一个掏钱动作中的农村养老保险深意

  2006年11月20日下午,71岁的吴克明大爷在文家街道一条村道边的茶铺里悠闲地喝茶。

  “以前给块把钱茶钱,掏钱的手都不利索,现在动作利索啦!”吴大爷笑着说。

  2004年,吴大爷办理了青羊区推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每月都有110元养老金。

  他说,手头零用钱宽裕了,用起来心里踏实呀,以前想用但钱不多,不敢用嘛,也不忍心增加儿女负担。

  吴大爷这个简单的掏钱动作的变化,蕴含着成都市逐步向城乡覆盖养老保险制度的深意:农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转变为现代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方式。

  从2004年开始,锦江、青羊、金牛、武侯、高新等中心城区,试行与城镇社保制度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在远郊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试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将农民从传统的“土地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

  2007年1月5日,市政府按照广覆盖、可转移等原则,出台了面向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且从事农业劳动的年满18周岁人员的《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即日起施行。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在成都已覆盖全体农民。

  一个特殊群体的“合身”社保

  一名在洗车场务工的农民工,不幸在工作时触电身亡。老板为了逃避责任,丢下洗车场,人间蒸发了……

  市综合社会保险管理中心负责人讲述这个悲惨事例后说,针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成都市2003年创造性地为农民工量身定制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并在城乡一体化中进一步深入开展,而且没有地域限制,只要在成都务工均可享受。

  综合保险“广覆盖、低门槛、可转移”,实行“一种缴费三项待遇”,个人只需缴纳工资收入的5.5%,用人单位缴纳工资收入的14.5%,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相比,费率低一半。三项待遇是工伤补偿、住院报销、老年补贴,都是农民工最需要的基本保障。

  结语:国家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提出“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成都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打破了仅限于城镇居民的城乡分割体制樊篱,加快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向着城乡一体、实现全市范围比较充分就业和城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迈进,并作为实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重要环节。

  可以预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成都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就业充分、收入增长、享有保障,共享城市化、现代化的实惠和文明,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执笔人:成都日报记者高纪开)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