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江、太仓两市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的“省考”,富庶而小康的苏南两市,朝着国家生态市目标“冲刺”迈出一大步,“沿江环保经验”产生了可喜的“溢出效应”。
从“尾巴参与”到“第一把关”
走进吴江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指挥部,一幅涵盖国家考核指标、吴江市全面启动的重点工程以及子工程和任务的挂图格外引人注目。
吴江市两年来用于环保的投资超过10亿元,重点推进了18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其中建成城镇重点污水处理厂就达10座。而在太仓市政府近3年来向市民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中,涉及环境建设的超过半数。不少企业也接受了“环保优先”的理念,主动“入园进区”、“节能降耗”,众多企业主动出资认种认养生态景点。
从各自为政到循环配套
由单一亮点到簇群规模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是两地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在太仓,涌现出新太酒精、妙管家、电厂脱硫脱氮及副产品再利用、再生资源加工区等一批循环经济典型。其中新太酒精厂每年综合利用效益近1000万元,不仅提高了自身效益,也为全国发酵酒精生产提供了样板。
吴江市政府出台奖励措施,对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每家奖励2-3万元,全市已有2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吴江经济开发区强化“产业链招商”,配套率超过80%,各企业之间实现了物质资源的梯级利用,形成了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从不欠新账到偿还老账
修复和重建良好生态是“沿江环保经验”的一把“金钥匙”。
在吴江,以“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为重点的“三绿”建设成效显著,仅去年全市绿化建设投入就达3亿元,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5250亩,其中建成区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建成345亩桃花源绿色生态园和706亩芦墟大渠荡生态园。
城乡一体化是太仓开展生态建设的特色。自创建生态市以来,两年中新增林地、绿地2213.3公顷,相继建成了苏昆太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锡太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城区新浏河风光带等一批大体量、规格高的重点绿化工程。目前在太仓,城市绿地率达36.9%,绿化覆盖率达40.8%。本报记者杭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