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治 沙尘20年内袭击成都
专家表示:我们没有任何一条退路,保卫若尔盖的“大决战”已摆在全社会面前
昨日,科考队一行在若尔盖“沙之王国”首度遭遇强烈沙尘袭击。专家们认为,我们已被“沙魔”逼到了悬崖边上,一场保卫若尔盖的“大决战”已摆在全社会面前。
黄河第一弯狂沙肆虐科考队遭遇沙尘暴
在科考队两天的行程中,若尔盖“沙之王国”的脸如万花筒般变幻莫测。这里时而晴天丽日,时而阴雨绵绵;时而飞雪飘舞,时而风沙满天;时而寒风刺骨,时而冰雹肆虐……
昨日下午3时,科考队刚到闻名天下的“九曲黄河第一弯”,“沙魔”就给大家一个粗暴的“下马威”。明媚的阳光下,一阵冷却骨髓的狂风突然迎面扑来,令人猝不及防。
“快看,对面的沙尘好凶猛!”就在众人被狂风吹得晕头转向时,科考队队长梁玉祥教授惊呼起来。举目望去,只见河对岸数百米宽阔的地域内黄沙滚滚,完全遮住了大家的视野,蜿蜒奇异的河面变得一片模糊。
这是科考队出征以来首次遭遇沙尘暴。尽管河的这一边沙量不大,但“沙魔”突如其来的袭击还是令科考队员和记者一时间找不着北,当场缩紧身子抓紧携带的衣物。
“这是哪里吹来的风?风速是多少?”飞沙走石中,来自中国沙漠研究中心的常春平教授本能地掏出测风仪,“沙魔”当场给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呼啦”一声卷跑了常教授的防风帽。常教授和另一位队员赶紧追过去,追了数十米后才在紧邻黄河的悬崖边上找回了帽子。
“这股风沙应是从辖曼乡吹过来的。”梁玉祥教授称,根据风向和附近沙漠分布的情况,若尔盖沙化较为严重的辖曼乡应是这场沙尘暴的始作俑者,其距离黄河第一弯仅40公里。而这里距成都的直线距离仅约200公里,距岷江源头不足100公里。
嫩哇乡下村三年时间整座山头变成沙漠
昨日下午,科考队来到嫩哇乡下村。一望无际的草原均已严重退化,一条条宽大的洪沟里,浑浊的细流涓涓流淌。“这些沟都是上世纪70年代挖的,到现在都还没有人回填。”老牧民索扎科说,该乡大片的沼泽地,正是由于人们当年错误地挖这些洪沟而出现了退化和沙化。他指着山头一大片沙漠称,3年前只有篮球场大的沙地出现在山头上,那时他就呼吁村里的牧民们积极行动起来治沙,但大家并不当回事。结果仅3年时间,整座山都变成了沙漠。
“20年来,我们这里人口增长了一倍,牛羊增长了4倍,过度放牧是毁坏环境加速沙化的主要原因。”村主任曲甲称,几年时间里全村就出现了3000亩沙地,而且草场退化得极其严重。村里曾向县州反映情况,但由于没有钱,这里的沙地一直没有治理过。现在,村里大部分牧民每户都要养100多头牛、1000头左右的羊,草场根本难以承受。因此,近几年饿死、病死了不少牛羊。可到现在为止,村里治沙还是迟迟没有行动,也许只有等到草场全部变成沙漠后大家才会动手种草、种树。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草场严重退化,多处出现成群结队、瘦骨嶙峋的牛羊在沙漠中艰难觅食的景象,不少牛羊为了活命,被迫走上陡峭的山崖寻找食物。由于找不到草吃,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几个项目实施点的草场成了牛羊偷食的目标,部分示范基地甚至遭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也许再过一二十年,到了若尔盖基本沦为荒漠时,这里生存的已不再是牦牛、绵羊和马匹,那时我们只有养骆驼了。”牧民拱波甲已意识到了沙漠的可怕,近年来,他每年都投入1000元用于治沙,而其家庭年收入仅为5000元。当前,已有少数牧民积极行动起来,投入部分经费治理草场的沙丘。
湿地保护专家
再不治理若尔盖将成为沙漠
“如果若尔盖湿地的沙化问题不加以治理,不到20年,整个若尔盖湿地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届时,由此引发的沙尘暴也将频繁袭击成都平原。”昨日,在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国湿地保护专家大卫·布兰科博士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
布兰科博士来若尔盖考察已有一个多月。他表示,面积近100万公顷的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水库”,每年给黄河提供30%的水量,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但现在湿地至少有两成已被沙化。
布兰科博士称,他的预测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个推测是经过大量调查并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等许多科研单位的专家多次座谈论证后得出的。届时,牧区将不复存在,黄河将面临季节性断水,沙尘将频繁光顾成都平原。
本报记者提出,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可能会成为成都阻沙的坚固屏障时,布兰科博士称:“风沙会有更好的途径绕过折多山,因为若尔盖地区沙化一旦蔓延,它会对成都平原形成怀抱状态,遇到强风即可无孔不入。”他认为,当前若尔盖沙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当前政府最大的作为就是要想方设法控制牛羊的数量。“至少要减掉一半,否则政府投入再多的钱,也最终会被淹没在沙漠中,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同时他表示,若尔盖的沙漠已把我们逼到了悬崖边上,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不过这首先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草畜平衡环境。
特派记者万金龙若尔盖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