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周文化发祥地的岐山县农村,活跃着一支支以妇女为主体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礼仪服务队伍,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她们不仅自身生意红火,还成为农村移风易俗、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日,笔者有幸应乡亲们邀请,参加了安乐镇王其村村民杨广田由本村女子礼仪服务队为儿子承办的一次婚礼,所见所闻,感受颇深。
原来杨广田的儿子在西藏某部队任军官,为报答父老乡亲,杨广田决定把儿子的婚事放在家乡举办,并请来本村的“村嫂”餐饮礼仪服务队为儿子操办婚礼。这天,亲朋好友都赶来了,场面喜庆,十分热闹,饭菜丰盛味美,共待客28席(桌),每席收费15元,只付出420元服务费,乡亲们和亲朋好友都吃得十分满意。事后,不少乡亲纷纷议论说:请红白喜事礼仪服务队操办婚事,不仅主家省事省时省心,花费少,还服务热情周到,而且倡导了一种社会新风尚。“餐饮礼仪服务就是好!”
事后,杨广田在接受采访时深有体会地说,“自古以来,农村人遇到红白喜事,总要请户族、亲友邻居来帮忙,还要请厨师做饭待客,请很多人帮厨,不仅自己要动手搭席棚,租借餐具,事后还要拆席棚,还家具,真是费事费时费心!大小过一次事要折腾好几天,不仅主家受累,还常常会‘怠慢’来客。现在好了,有了红白喜事礼仪服务队,再也不用为这些事犯‘头疼’了”。
据县妇联主席张冬宵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妇女为主体的红白喜事餐饮礼仪服务队就活跃在岐山农村。当然,无论从规模,还是服务质量及性质,以及服务范围,都已经今非昔比。目前,全县农村红白喜事餐饮礼仪服务队已发展到81个,从业人员达到840余人,其中以妇女为主体,有700余人。为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民间组织由开始的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每个服务队一般为10人-15人,带有专职厨师和主厨。她们除了为主家提供主食面粉、大米及大肉、蔬菜、调料等原材料外,还承担搭建宴棚,提供桌凳、餐具,以及做饭炒菜、端饭斟酒等服务。其收费标准大都按每席(桌)10元-15元不等收取。
据了解,一般农家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待客都在30席-40席之间,只需花费300元-600元。对家里有人在外工作,且对农村一些风俗习惯不甚了解,又缺人手的家庭,礼仪服务队大都采取全过程承办,包括买菜、购物等服务。随着礼仪服务队规模的不断壮大,各个服务队还展开了市场竞争,争相提高服务质量,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还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让这一“行业”健康发展,做到规范、文明服务,县妇联近年来连续举办民俗礼仪培训班7期,培训业务骨干500余名,先后邀请省群众艺术馆高级馆员讲解民俗文化;请来县宾馆业务人员,讲解示范以仪容仪表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服务业务;邀请县职教中心老师辅导英语;请来县法律事务所律师讲法律常识,极大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礼仪服务水平,增强了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去年8月以来,县卫生主管部门还适时将从业人员的健康条件纳入监督管理范围,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服务规范标准。
对承接农村红白喜事集体聚餐服务业务,实行申报备案制度,并先后对全县所有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了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还为考试、体检合格者颁发了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及《健康证》,使她们做到持证上岗,餐饮安全。据了解,自实施监管以来,在全县农村餐饮礼仪服务队累计承揽的上千宗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中,从未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或传染病事件。
岐山礼仪服务队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操办红白喜事的传统习俗。过去,一家过事,不论大小,都要提前几天请劳客(帮忙者),事前事后都要把劳客请到家里用酒席招待。一般农家过一次事,仅请的主事者、立席、帮灶的人员,都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不仅造成人力和时间的大量浪费,还增加了主家的经济负担。如今,红白喜事礼仪服务队大胆破除旧的传统习惯,移风易俗,以人手精干,专业化、规范化,简便快捷的文明礼仪服务,传播着新的农村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和谐”的音符。
目前,岐山县农村红白喜事餐饮礼仪服务队,足迹遍布全县各个乡村,甚至还开展跨地区服务,长年订单服务。成为组织闲散妇女劳动力搞劳务输出的一种有效形式。据悉,仅为红白喜事提供专业化服务一项,从业人员年收入均在千元以上。(本报通讯员赵智宝 本报记者 李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