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4月9日,美英联军的坦克战车趾高气扬地开进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将市中心广场的萨达姆像推倒在地。不少伊拉克人曾为此欢呼呐喊,期盼着一个民主自由伊拉克的诞生。
然而4年后的今天,伊拉克人所期盼的不仅了无踪影,全国反而陷入了内战和流血的深渊,为此,伊拉克人发出了愤怒的呐喊:对美国人说不,美国人必须撤出伊拉克。
4月9日,在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参加反美游行的示威者高呼口号。当天是美国军队攻陷伊拉克首都巴格达4周年纪念日。 新华社/路透
3月28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一个面积近5平方公里的汽车“公墓”内堆放着在巴格达多次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中被毁汽车的残骸。新华社/法新
2003年4月9日,美军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后,告诉伊拉克百姓他们将从此过上自由生活。然而4年过去了,巴格达的混乱局势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恶化,很多人背井离乡,留下来的人只得在爆炸、绑架、滥杀的恐怖阴影中忍受煎熬。
美联社记者5日在巴格达沦陷4周年之际采访了三位市民,他们的故事正是巴格达普通人生活的缩影。
今不如昔
2003年萨达姆政权垮台前,一名叫哈姆迪亚·杜莱米的妇女有3个长相英俊的儿子,并都已成家立业。他们被视为她一生的成就。但她万万没有料到,4年后,她竟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去年春季的一天,一伙身着黑色制服的武装人员闯进她家,一边咒骂逊尼派,一边给她的3个儿子戴上手铐。但那伙人不由分说,就把她的儿子往外拖,还用枪托打他们的脑袋。
杜莱米跪下,抱住一名绑架者的脚脖子,一再求饶,但对方置之不理。她只得无奈地向对方讨价,“至少给我留下一个儿子,把另外两个带走,留下一个。”但那伙人却把她打昏在地。
第二天,她3个儿子的尸体被丢弃在人行道上。其中,39岁的长子身首异处,次子卡伊斯和三子阿里的尸体残缺不全。
见此惨状,杜莱米悲痛欲绝,像其他许多受到恐吓的人一样,她也被迫从巴格达逃到邻国叙利亚。她说,相比之下,现在的日子真不如4年前好过。
4月7日,一名伊拉克人在巴格达市中心天堂广场的“自由”雕塑下清理草坪。2003年4月9日,美军攻入巴格达后拉倒了矗立在这里的萨达姆铜像,标志着萨达姆政权被推翻。曾经矗立萨达姆雕像的地方如今竖起了一座名为“自由”的抽象艺术雕塑,但是一些伊拉克人认为这座雕塑已经日渐成为暴力活动的象征。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片:2003年4月9日,美军攻入巴格达后拉倒了矗立在这里的萨达姆铜像,标志着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新华社/法新
好心医生
巴格达不仅缺水少电,而且被伊拉克人称为“巴格达头脑”的专业人才也大量流失。
海德尔·马利基是一名儿童心理学专家,为人谨慎却富于同情心。当美联社记者问他为什么没有离开伊拉克时,他说,“如果我和其他医生都走了,那么所有的医院都得关门。我们必须照顾病人,不管去哪都会有死亡。”
马利基曾站在生死边缘。2005年的一天,一名16岁的英俊少年走进他的诊所,问道,“你是海德尔医生吗?”“我是,”马利基说。这名男孩随即掏出一把手枪,向马利基射击。马利基赶忙钻到桌子底下,虽然幸免于难,但他的手和肩膀分别中了一枪。
马利基说,除他之外,当天还有6名医生遭到袭击,其中4人被打死。事后,他再也不敢回诊所,而是到巴格达市中心的一家医院出诊。
在求诊的病人中,有一名16岁少女,今年2月她在学校外被绑架,与另外被绑架的20名少女关在一起。她被迫睡在一名被打死的少女的尸体旁。这名少女因其父母付不起赎金而被杀。9天后,这名少女的亲人交了2万美元赎金才将她换回。但她的心理受到严重摧残。
对这些孩子,马利基除了倾听和安慰之外,没有别的治疗方法。
1月16日,行人走过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爆炸现场。当天爆炸造成200多人伤亡。新华社/法新
忍无可忍
法伊扎·阿吉去年11月从约旦回到伊拉克,她本想多住些日子,但只过了一周,她的朋友们就劝她赶快离开。他们说,这里太危险了,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于非命。
法伊扎和丈夫2005年逃离巴格达,到约旦首都安曼定居,他们都是工程师,收入足够支付安曼昂贵的生活费。目前约旦有70万伊拉克难民,相当于该国人口的八分之一。还有100万伊拉克人逃往叙利亚、黎巴嫩等周边国家。
美军占领巴格达后,她曾发誓决不离开伊拉克。
有一次,歹徒用枪顶着她的头,把她的汽车抢走了。她向警察报案,警察却对她说,“我理解,但我也没办法。”
但她的儿子被绑架以后,她终于忍无可忍了。因为她的儿子有络腮胡子,被大学保安当成恐怖分子抓走。她丈夫满足了绑架者索要2万美元赎金的要求。接着,他们举家逃往约旦。
阿吉说,巴格达简直是“地狱”。“那里是战区,根本就不是城市,”她绝望地说。“你不能逛街,你买不到书,生活的含义已经不存在。”(刘浩)
4月9日,在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伊拉克民众举行反美游行。当天是美国军队攻陷伊拉克首都巴格达4周年纪念日。 新华社发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