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一场专为师范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在海南师范大学体育馆内举行,此次招聘会共有2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的2000多个就业机会吸引了3000多名毕业生。
新华社发(毛思倩 摄)
新华社上海4月9日电(刘丹 陈琼珂)上海海事大学52名大二学生近日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港集团”)签下“就业协议书”。学校尝试的这种“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意在为企业“度身定制”高层次专业人才,也为学生将来就业铺路。
“订单式”培养可以实现三赢
与上港集团签下“就业协议书”的52名学生来自上海海事大学2005级机械电子工程、交通运输专业。签订协议书之前,学生和企业方进行过双向选择。
按照学校和企业双方商定,签约学生在2009年毕业前,在校除学习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外,还必须按照上港集团的需求,学习“港口发展预决策技术”“港口环境保护”“港口物流”“港口集疏运系统”等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新课程。
上海海事大学“订单式”教育模式一经推出,立刻在全校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报名者踊跃。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二年级学生张建军就是签约学生之一。
张建军告诉记者,他喜欢这种就业模式,“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我是河北人,在上海‘先就业后择业’对我来说比较现实。另外,大二时确定了自己的岗位取向,就不用在大三、大四期间为就业奔波劳累,一定程度上能摆脱浮躁,让自己找到归属感,积攒更多时间安心读书,好好学习。”
记者了解到,学生与上港集团双向选择之前,上港集团总裁陈戌源曾多次前来学校做讲座,介绍公司目前情况和发展前景,并邀请有意加入公司团队的学生去公司集装箱码头参观,进一步熟悉公司工作环境。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蔡存强表示,学校初步推行的“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可以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
蔡存强还说:此次上海海事大学推行的“订单式”教育不同以往意义上的“定向培养”。他认为,“订单式”教育的重心在“学校”,也就是说学校从学生的招生环节到培养环节起主导作用,学校根据教育部所规定的教学大纲,结合市场需求,培养既具理论知识,又具实践能力的人才。“定向培养”的重心在“用人单位”,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决定学生的生源和学生培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
校企合作会不会使学生“省去了选择,抹杀了潜力”
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艳告诉记者,此次学校推行的“订单式”教育模式,是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扩大校企合作范围,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次全新尝试。
刘艳介绍,今年和上港集团签约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同在于:企业技术以及企业文化将贯穿大学学习,学校为“订单”学生设置的教学计划针对性更强。
“大一、大二,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大三、大四,上港集团将与校方一起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其中,理论课程主要由校方完成,实践课程、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主要由公司完成,校企双方教学任务基本上各占50%。当然,这些教学行为实施前提是必须通过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最终审核。”刘艳说。此外,上港集团为签协议的学生提供金额不等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班级活动费。
上港集团人事组织部总经理刘铮说,为了针对性培养这批“准员工”,公司将安排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级工程师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在签约后的三年大学生活中,公司会定期组织这批学生到公司,由富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干部带队,做岗位式能力试训、座谈交流等。蔡存强表示:如此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是集中社会资源办教育的一种体现。“拓宽学生的实习基地,让企业方的设备和场所以及技术人员为学校所用,将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不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吕蕾提出质疑:学校有目标培养学生,可开源节流,固然好,但企业参与的教学,必然会有所导向,处理不好将可能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狭窄。此外,学生过早决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容易出现偏差。就业选择一旦出现偏差,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省去了选择,抹杀了潜力”。
优势与风险同在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表示:“订单式”教育可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但由于不同专业所对应的就业范围有其差异性,高校在推行这一措施时需谨慎。
他认为,“订单式”教育有两点优势:第一,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生产设备,可以解决学校无法创建或不能完全创建的实践环境和氛围;第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用。
蔡存强认为,不是任何专业都适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此模式相对适合在与行业经济紧密相连的特色专业中推广。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唐主任表示:实施“订单式”教育,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哄而上。毕竟培养学生不同于生产产品,培养学生需要有4年的周期,实施“订单式”教育面临一个风险:一旦4年后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这些学生该怎么办?
唐主任表示:企业和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企业可以选择对口的、有相关资源的学校实施“订单式”教育,但大学,尤其是本科重点院校承担着服务全社会的责任,实施“订单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大学除人才培养以外的其他功能。
(新华社专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