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大学生转战数省赶考 公务员热催生“考碗一族”

  转战数省四处“赶考” 公务员热催生“考碗族”

  4月,大学生找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上周在杭州举行的新春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招聘会——2007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进企业,不进公司,而是四处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不考到“金饭碗”,决不停下脚步。

他们有一个很新鲜的名称——“考碗一族”。

  “考碗族”眼里

  只有公务员

  “早上的火车,投完简历,下午就回去。”上海某知名高校法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明,7日上午风风火火赶到杭州招聘会现场,一共投了10多份简历,全都投给了事业单位。

  和刘明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几个同学和朋友。他们和其他应聘者不同,不到处撒网,而是目标明确地只挑事业单位投简历。

  “我们(投简历)一般都不投公司。”刘明说,“我们就想当公务员,要是当不成,进事业单位也行。”

  刘明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国家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时间,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这5处的公务员考试时间和事业单位的招聘用黄色荧光笔标了出来,非常显眼。

  从2006年11月26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到现在,刘明在半年时间里已经辗转了多个省份,参加了多次公务员考试。刘明的大四生活就是在考试中度过的。

  最早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是“去(上海)市区考的”。接着是省级公务员考试。他本来想上海和浙江的公务员都考的,但发现时间上有冲突,“上海是1月6日、7日考试,浙江是7日、8日考,没办法,只好放弃上海,选择了浙江的”。

  接着,刘明又参加了江西省的公务员考试。

  “江西虽然不如浙江上海,毕竟也是多一个选择。”这次刘明报考的是离浙江比较近的鹰潭的公务员。

  现在,刘明又在准备考江苏省的公务员了,4月9日报名。利用报名前的双休日,刘明来了一趟杭州。

  “知道今天杭州有场招聘会,有好几家事业单位,都挺不错的,就赶过来了。”刘明说。

  刘明找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那就是绝不去企业。“我实在不喜欢进公司、企业,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经常加班加点,而且工作岗位也朝不保夕。”

  为捧“金饭碗”全国各地巡回考试

  和刘明一样,有这么一批毕业生,为了各种质地过硬的“饭碗”而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之间,历经“考途”劳累却精神振奋。他们被称为“考碗一族”,在大学最后半年里为公务员职位和事业单位的岗位而“全国巡考”。

  “族”里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有个女硕士,很牛,一年时间考遍了湖南、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等10个省市。”

  根据“族内”的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就意味着拿到了“金碗”,省级公务员是“银碗”,地市级是“铜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而事业单位,虽然不如公务员,但也能算是“金饭碗”。

  “我有一张全国各个省份公务员考试的时间表,但是有选择地去考。”刘明向记者透露了他和他的“考碗一族”的价值标准:多考级别高的,如中央和省级的公务员,少考基层的公务员;多考经济发达省份的,少考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离家越近越好。“原因就不用说了吧。”

  “考碗”的开支是个不小的负担

  为了实现自己的“考碗梦”,“考碗族”首先必须面对不菲的考试成本。

  “报名、交通、食宿、通讯……随便哪一项都要花钱。”浙江大学大四学生周静(化名)说。

  在前后4个月的时间里,周静报考了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湖北省(老家)、浙江省的公务员,在“考碗一族”中,算是比较普通的了,可她还是觉得费用有点高。

  “报名费每门50元,资料费没底,自己看着办,也得好几百吧,还有交通费,更没底,不是寒暑假火车票也不能打折。”

  为省钱,“考碗族”也有自己的办法。刘明去江西考试时,就用同学的学生证买了一张半价的火车票,住的也是同学家。

  “吃可以将就,住可以住同学家、朋友家,但交通费,报名费,资料费什么的就没法省了。”周静说,这让她在大四学期几乎月月超支。

  周静给自己的考试预算是2000元,早已超支,不足的部分得硬着头皮继续向家里伸手。

  周静半开玩笑地说,她只担心费用问题,对考试难度倒不怎么担心,“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我们这类人,别的都怕,就是考试不怕”。

  每一只“碗”都热到发烫

  然而事实上考试并没有周静说的那么轻松。

  在上周末杭州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事业单位的172个招聘岗位的报考总人数高达6700多人,平均录取比例接近39比1,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杭州市就业服务局只推出了会计、计算机和管理3个岗位,但报名者却超过了600人,其中最热门的计算机岗位,竟然有将近400人报名;杭州市医保中心20个岗位的报名人数也超过1000人;连杭州市原种场的园艺岗位也有20多人报名。

  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同样激烈。今年1月,参加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有143626人,比2006年增长约12.4%,录取比例为38比1(2006年为30比1)。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总报考人数的72%。

  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达53万人,仅录取12724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2比1。

  “简直热得发烫。”一位“碗友”这么说。

  尽管这样,“考碗族”仍然往来奔波,并乐此不疲。吸引他们的,是这些“碗”的含金量。

  刘明并不讳言自己的想法:“我就是要走仕途。虽然考试很难,竞争很激烈,而且即便考上了,也要从基层干起,也很辛苦。但我认了。”

  “退而求其次,进事业单位也好。听说很多事业单位工资都很高的。”他对这两者的认识是,“在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工作,待遇又好,工作又稳定,使人有一种安定感”。

  适合自己的“碗” 才是“金饭碗”

  但工作仅仅是待遇够好、够稳定就够了吗?

  2005年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高校的张璐(化名),在工作一年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了绍兴市一政府部门。

  “一开始挺兴奋,现在觉得有点后悔了。其实我不太适合机关生活。但之前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总觉得能做公务员就是好的。”

  宁波某区教育局的一名刚刚工作了一年的工作人员则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公务员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考进去时会因为知道饿不死而兴奋,进去之后会因为发现不过如此而郁闷。”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认为,“考碗族”的出现,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

  朱法贞说,从表面上看,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这似乎是理性选择,因为这些岗位待遇中等,福利好,社会地位高,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官文化”影响,很多考生片面地把当公务员理解为“当官”,他们认为只要能“当官”,付出再大的成本也值得。

  “对大学生来说,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朱法贞说,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合适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就我所知,很多人在进了政府部门之后就极其不适应。反而不如一些进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发展来得快。”盯着各种“碗”一哄而上,对其他工作岗位视而不见,结果很可能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找到更合适工作的机会。

  而浙江工商大学的一位教授则更简单地说道:“工作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有一个是最合适自己的,但最合适自己的那个坑肯定不是非公务员不可。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都不是理性的想法。”

(责任编辑:宛振宏)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明 | 朱法贞 | 刘明又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