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5日清明节,上午,来自黑龙江农业大学的大二学生刘洋,站在哈尔滨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碑林前,逐一读着烈士们留下的文字或诗句。
像刘洋这样抱着瞻仰和欣赏的心情来烈士陵园参谒的人不在少数。记者遇到来自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张女士。搞艺术创作的张女士先是在大型英雄群雕前拍了些照片,然后开始在烈士碑林前临帖。她告诉记者,烈士陵园里到处是“艺术”:那些英雄浮雕,几十个英雄形象,表情神态各异,刻画细腻入微;还有这些碑林,不少是烈士手迹,笔触苍劲有力,诗句气贯长虹。它们不仅表达了烈士崇高的人生境界,也展示出书法艺术的精华与魅力,“所以,我喜欢常来这里看看。”
建碑林浮雕群、办书画花卉展……目前全国很多烈士陵园都在尝试把“文化”引入陵园,我省一些烈士陵园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使参谒者在瞻仰烈士的同时,得到文化熏陶和艺术享受。
陵园打造“墓园艺术”
哈尔滨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碑林始建于1998年。据陵园管理处主任付慧玲介绍,当时他们请来省市多位著名书法家,将烈士遗诗或日记摘抄以书法记之,精挑细选,几易其稿,然后请工匠精心雕刻出54块大理石碑,镶建在陵园入口处的路两侧,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2000年初最终形成一条100多米长的“文化走廊”。
2003年,该园又在长廊的尽头修建了大型英雄浮雕群像,50米长,3.5米高,人物造型多达几十个,栩栩如生,气势恢弘。
建成后的烈士纪念碑林和浮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谒者驻足。付慧玲说,现在来烈士陵园,除了宣誓、鲜花、参谒墓碑等内容,很多人都长时间流连在文化长廊前,或拍照或摘抄,尤其一些家长领着孩子专程来抄写烈士遗诗,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艺术,提高欣赏能力。
记者从省民政部门了解到,近年我省在烈士陵园建设中,以拓展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墓园为主导思想,分别在齐齐哈尔西满、佳木斯、海林、尚志等烈士陵园修建了魂魄烈士群雕、刘英俊勇拦惊马巨型铜雕像、杨子荣烈士文化公园和百名将军题词文化碑林等,使烈士陵园的艺术气息越发浓厚。而且,这些建筑设施格调高亢,气势恢弘,极大地提升了陵园的品位。
“红色之旅”带动陵园游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全国公布了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之旅”随之风靡全国。
从纪念场馆到旅游景区,这是个质的变化:参谒行为已经从单纯的祭奠,变成集了解城市历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活动。
据了解,以瞻仰名人墓为主要文化诉求的“陵园游”,已在杭州、上海等地掀起热潮。清明前夕,上海福寿园、滨海古园、海湾寝园等公墓向公众发出“都市陵园游”的邀请:来墓园踏青旅游、静思人生。杭州的大学生甚至到名人墓前表演话剧,以文艺的方式表达纪念之情。
我省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和哈尔滨烈士陵园都在百家“红色”之列。东北烈士纪念馆最近推出的伪满警察厅遗址复原展,其实是复原了哈尔滨早期的城市原貌。今年该馆较早地进入了旅游接待高峰,从3月开始一直排到5月初,日接待量达2000人。旅游参观者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韩国、日本的国外旅游团。他们不单了解历史,更想览阅这座城市的文化。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收费的,而到哈尔滨烈士陵园却是“免费旅游”。旅游景点不收费,这对普通百姓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一早一晚都有附近的居民进园健身散步。而且,陵园内古树参天,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尤其春暖花开时节,更引来游人无数。据了解,哈尔滨烈士陵园参谒人数逐年增加,每年有十几万人次,是以前的两三倍。
怎样成为“文化家园”
传统之见,烈士陵园是肃穆庄严之地,如此“开放游”,是不是对烈士不够尊重,有些“反传统”?持这种说法者甚至担心烈士陵园变成文化公园,越来越多的参观旅游活动会使墓地繁华喧嚣,改变了我们对烈士纪念的初衷。
付慧铃解释说,来陵园健身休闲的,也都是在墓碑外的风景区内,陵园管理人员也不允许游人随意喧哗,一些喧闹的活动更是被禁止入内。她说,全国很多墓园也都是这么做的。像文化长廊、群雕以及音像播放等都是与墓地分开,单独辟区,所以纪念烈士与感受文化并不矛盾。
支持者则认为,以往去烈士陵园瞻仰,就是去看墓碑,听讲解员介绍烈士事迹,祭扫内容单一枯燥。陵园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丰富纪念内容,而增加建设上的文化内涵,是很有意义的事。
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认为,一个有底蕴的城市,除了高楼大厦等“硬实力”建设,还需要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像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园等功能的拓展,都是这些软实力的代表,只有软硬结合,才能构成城市文化的“地标”。
据了解,上海已经有6家公墓变成了文化公园,其规划和设计可与公园媲美,成为都市文化旅游的胜地。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纷纷效仿,将烈士陵园打造成城市人文景观。“将墓园建设园林化、人文化和艺术化,让烈士陵园成为人文资源独特的荟萃之地,成为都市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省民政厅优抚处处长宿滨跃向记者介绍着管理者的美好希冀。而对于生者,无论瞻仰还是旅游,能深悟长眠者留下的精神积淀,就是最好的纪念。(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