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 萨尔科齐?
60%的法国选民认为,萨尔科齐是“自戴高乐以来法国政坛最伟大的人物”
4月22日和5月5日是法国总统大选的两轮选举日,到目前为止,尼古拉·萨尔科齐一直是12名竞选人中的领跑者。
作为实力派政客,他有着让左右两派都羡慕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60%的法国选民认为,萨尔科齐是“自戴高乐以来法国政坛最伟大的人物”,他被誉为“政坛齐达内”。
“政坛齐达内”
萨尔科齐是难民之子。1955年他出生在巴黎,父亲保尔本来是匈牙利贵族,1944年苏联红军入侵后逃亡法国。1948年来到巴黎,靠着艺术技能进入广告业,遇到了萨尔科齐的母亲,并很快结婚。但是不到十年,保尔就抛下妻儿另组家庭。
这样的成长经历在萨尔科齐身上留下了烙印:一方面是物质和父爱的双重匮乏,另一方面,父亲的难民身份和外祖父的西班牙裔犹太人背景让他找不到融入法国的感觉。这种情感成为他事业拓展的强劲动力,他坦承:“正是童年的屈辱造就了今天的我。”
涉足政坛后,他展现出势不可挡的政治家天赋:22岁出任塞纳河畔讷伊市议员;28岁当上讷伊市市长,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33岁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38岁进入内阁当了政府预算部长。
1995年总统大选时,本来深受希拉克器重的萨尔科齐却站错了队伍,他临阵倒戈支持时任总理的巴拉迪尔,毫不留情地批评希拉克,被希拉克追随者斥责为“叛徒”。
希拉克当选总统后,萨尔科齐失宠。在此之前他曾追求过希拉克的女儿,又深蒙希拉克提携,所以一直被称为希拉克的“政治女婿”。
短暂的沉默后,他重又接受希拉克的任命,2002年、2004年先后出任内政部长,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这两个国家权力的核心位置。在前一个位置,他将法国治安整顿得井井有条。在出任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期间,其影响力盖过总理拉法兰,成为紧逼希拉克的第二号权势人物。
对权力,萨尔科齐坦言自己从不拒绝,公然宣称“只要有个空位,我就要坐上去”。也正因为此,反对派质疑他参选总统是冲着权力而来。法国《新观察家报》声称:“萨尔科齐在哪儿,权力就会向哪里集中!”
萨尔科齐还有独门武器,就是擅长公关的妻子。法国政要的妻子一般都远离政治,塞利西亚却被丈夫当作竞选道路上的灯塔,她曾两度红杏出墙,但他仍然对她发动“爱情保卫战”,这一“原谅伴侣、既往不咎”之举为他赢得很多青年和妇女的青睐。
与过去“平静地决裂”
经历了希拉克时代经济的萎靡不振,法国正人心思变:2005年巴黎大骚乱的洗礼;2005年欧盟宪法草案在法国公决被否决,表现出法国人对未来抱有深深的担忧。
萨尔科齐准确地把握这一时代变化,提出要与过去的法国“平静地决裂”。从宣布竞选开始,他对经济、移民、法美关系等问题提出一整套方案。
希拉克时代出现的两次“左右共治”,即总理和总统分别掌握在左右两派手中,一度降低了失业率,但让法国经济错过了一次次改革的机遇。
法式福利社会主义制度带来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工人最低工资和福利都比英、美要高,强大的工会让雇主辞退工人的成本相当大。这种制度迫使雇主在和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格外谨慎,这也是法国失业率高达9.6%的原因。
萨尔科齐果断提出要采纳英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但他强调自己并非一个固执的“亚当·斯密或者凯恩斯”经济理念的信徒,在需要调控的时候他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巴黎骚乱使移民问题成为此次大选绕不开的议题。身为移民之子,萨尔科齐提出抬高移民门槛紧缩移民政策,要着手限制以家庭团聚为名义的移民:移民法国首先是来工作,而不是来享受各种社会福利。
他主张建立“移民和国民身份部”,帮助合法移民更快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这些政策得到传统右翼的大力支持。《费加罗报》和法国新闻电视台的民调显示,大约55%的法国人同意筹建“移民和国民身份部”。
此外萨尔科齐还试图挑战法国的政教分离传统,2004年他出了一本书叫做《共和国、宗教和希望》,认为年轻人不应该单纯接受世俗价值观,倡导政府用公共资金资助清真寺,借此帮助穆斯林融入法国社会等举措。选民对此争议很大。宗教界也担忧政府会由此开始干预宗教事务。
对于法美关系,萨尔科齐反对希拉克时代与美国唱反调的戴高乐主义,希望法美修好。
2003年希拉克反对布什出兵伊拉克,萨尔科齐是法国政要中为数不多的伊战支持者。他认为法国也面临穆斯林极端主义的威胁,不应当让美国在反恐战中孤军奋战,还说“美国人会感觉到他们被一个昔日有着悠久历史联系和共同价值的国家给抛弃了”。但对此法国人不敢苟同,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伊战反恐,越反越恐。
法国人尽管很看好优雅的女总统候选人罗亚尔,但鉴于人民运动联盟在议会是第一大党的优势,罗亚尔所在的左翼社会党的议席还不到前者的一半,厌倦了“左右共治”的法国人或许更青睐“铁腕”萨尔科齐。(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于英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