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第196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100。
如果提“拍奥斯卡级影片”的口号,肯定会有很多电影人不屑一顾;但是提“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怕是没有几个大学不趋之若鹜的———和“世界一流大学”谈了那么久的“爱情高调”,国人都误以为高校们快和“世界一流”领结婚证了,可是当国内的排行榜出炉,可以抛开歧视、偏见等说法的时候,我们发现国内的高校和“世界一流”依然存在距离。
网上有人说:“从北京飞到最近的世界一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需要4小时,所以我们离世界一流的距离大约有4小时机程。”这当然是戏说。我觉得,看看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干什么,再看看我们的一流大学都在干什么,就能找到真正的“距离”。
首先,世界一流大学肯定不是在忙着盖大楼,比如说哈佛或者麻省理工等等,校舍、校门看起来都有点年久失修,比不上我们的某些高校气派、豪华。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博士曾经说:“中国大学里的那些好食堂跟国外大学的食堂相比,办得还是挺不错的。”显然,我们的大学既然出不了大师,也就只能转而求其次,寻求食堂之大、电梯之大、面积之大了。
世界一流大学也肯定不是忙着抄袭或者创收。从王铭铭剽窃,到朱苏力招生舞弊,再到自称“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的周春生……世界上怕是没有哪所“一流大学”在出了那么多的学术失范事件后依然话语暧昧。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会是忙着锻炼哭穷的本领。虽然很多重点大学在招生谈硬件的时候永远国际领先,但一到向财政伸手的时候又似乎水平极低。其实这个悖论已然被一个我们无法解释的历史事实归谬了:在中国引进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界人才辈出的时期有两个,一是“五四”前后,一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偏偏都是些国难当头、最为穷苦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