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是北京的春天,也是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时隔7年之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今日开始启动访日之旅。用温总理自己的话说,此次访问是继去年10月安倍晋三“破冰访问”之后的“融冰之旅”。这意味着,在经历了5年多的“寒冬”之后,中日关系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去年10月,安倍首相来访,提出共同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而今,温总理访日,则将以中国的善意和智慧,在三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动两国达成新的共同文件,给战略互惠关系丰富现实的内涵,引领中日关系进入对地区和世界负责任的新阶段。两个在亚洲,乃至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正努力融化横亘在两国地缘政治关系中的坚冰。就在此次访问前约一周,中日经贸额轻松越过2000亿美元大关,也许正是中日经贸庞大的推动力,促使着历经曲折的中日关系日渐走向“阳光地带”。
1 经贸是中日关系“压舱石”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性强。中国市场的开放,为日本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了焕发青春的空间。日本企业通过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重新赢得了全球竞争力
“如果说中日政治关系仍旧暧昧的话,那么随着去年安倍首相访华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总理即将开始的‘融冰之旅’,中日经济关系已经不再暧昧。”日本商会会长矶贝真理非常乐观。
半年前,“战略互惠关系”在中日两国关系坏得不能再坏了的时候突然出现,让所有担心中日关系继续恶化的人们松了口气。带有理想和感情色彩的“中日友好”从此谢幕,无论从谋略、范式或者定位哪个视角审视,被注重现实国家利益的“战略互惠”所取代,无疑把中日双方关系定位在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上,标志着双边的战略利益在上升。日本中国问题专家天儿慧称之为“日中关系后时代的来临”。
当“战略互惠”成为处理21世纪中日关系的准则时,中日关系并不会因为被冠以特定含义的词汇而瞬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006年,中日贸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今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上的互补与合作及其冠全球之首的规模,是所有国家战略、外交手腕都必须让路的现实和“硬道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温总理樱花时节的扶桑之旅本身,的确是一股强大的融冰暖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性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日本对华投资的扩大,以及日本相关产业向中国市场的转移。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大发展,新兴市场国家迅速成长,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随之,世界资源、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出现前所未有的重新组合与配置。这个过程导致日本原有的产业、企业开始失去比较优势,失去世界竞争力。
中国市场的开放,为日本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了焕发青春的空间。日本企业通过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重新赢得了全球竞争力。
2001年以来,两国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中90%以上是制成品,表明两国的经济合作正在向一定程度的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合作的潜力正在释放。日本成为继欧盟、美国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对手国。
巨大的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的企业到中国投资。截至2006年底,中国引进日资项目3万个,实际投资金额579.8亿美元,其中近50%是新世纪以来的投资。近年来,每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额占中国引进外资额的10%左右,日本是对中国投资较多的国家之一。
2 能源合作多层次展开
包括环境、能源以及金融领域的合作,都属于战略性市场的合作。日本企业来中国投资这些领域,直接牵涉到一些政府规则的制定,有些政策风险已经不是企业本身能够承载的,所以中日双方企业推动政府展开深层次经济对话,就显得很迫切
据悉,此次随同温家宝总理访日人员中,包括来自中国电力、石油、煤炭等领域的50家大企业的高管,他们将在东京与日本的50家相关企业展开高层经济对话,就日本各领域的企业如何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怎样与日本企业展开合作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而且,温家宝和安倍晋三将主持经济高层对话机制的启动会议,确定双方牵头人以及第一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议程。
针对多家中国能源和环保领域大企业高管的随行,日本能源厅的一位官员表示,中国可能是在向日本传递一个信号——“中国将首次在中日交往中,把经济问题放在首位,而不是政治问题”。事实上,这样的改变并不是中国一方的诉求,对日本企业来说,改变也正在发生。
“现在包括环境、能源以及金融领域的合作,都属于战略性市场的合作,日本企业来中国投资这些领域,直接牵涉到一些政府规则的制定,有些政策风险已经不是企业本身能够承载的,所以中日双方企业推动政府展开深层次经济对话,就显得很迫切。”专门研究中日经贸发展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学者刘军红认为。
另外,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中日双方还将举行能源方面的部长级政策对话。两国政府将就日本协助中国进行节能降耗改革达成协议。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1997年起陆续制定节能法规,但有关的执行政策尚不完善。今后,日本经济产业省将派遣节能和节能法制定方面的专家前往中国,与中国官员及专家共同工作,同时也接受中国派遣这方面的研修生。
与此同时,日方希望中日能在环境认证制度上实现“对接”,并进一步在全亚洲范围内实现并轨和统一。这一目标若能实现,例如工厂负责监视、防止有害物质泄漏的管理人员,在大工厂促进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管理人员,今后有望持统一的执照在亚洲范围内工作。
“日本拥有全球最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中国非常需要与日本展开这方面的合作,当然这种合作是中日经济界双方受益的,日本方面也愿意与中国合作”,业内专家表示,据有关方面统计,全球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据了20个。节能高效的设备和技术也是我们国家新税法中对外资重点鼓励的领域。
3 每年节汇2万亿日元
尽管日本的工业增长指数在过去十年变化不大,只有1.5个百分点,但是日本的贸易出口和贸易进口都大幅度增长。以2000年为基数,到2005年日本的贸易出口增长了27%,贸易进口增长了39%。这是过去五年日本经济能够复苏的重要原因。
一个带有转折性的数据是,中国现在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市场。1980年中国只占日本进口市场的3.1%,到1990年上升到5.1%,2000年上升到14.5%,2005年进一步上升到21%,取代美国排位第一。
中国产品在日本这样保守的市场迅速上升,反映出中国贸易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带来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在迅速加强。1980年日本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份额占其整个出口份额的3.9%,这种状况一直到1990年变化不大,甚至一度下降到2.1%;到2000年上升为6.3%,但是到2005年翻了一倍,提高到13.5%。
日本进口中国的货物越来越多,给日本和中国双边带来什么结果,谁获益更多?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关志雄在深入接触市场后,首次计算出中日双方的利益与损失。“日本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巨大的收入从中国转移到日本,日本每年节约外汇多达1.9万亿日元(约123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为2002年度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据日本财务省统计)的10倍左右。”
经济上结成了须臾不可分的连体婴状态,彼此的价值认同和经济血管的渗透也就水到渠成。日本业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特需”帮助了日本的钢铁、石化等各行业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同时在今天的日本,人口老化、出生率低下的情形下,与中国在制造领域的分工和利用中国市场,已成产业界的共识。前些年有过的“产业空洞化”的担心,也变得很少有人过问了。
4 “融冰”之后仍有“流冰”
此次温家宝总理访日是对安倍的回访,继“破冰”之后的“融冰”。虽然中日关系的冰冻因访问而打破,但不可否认一样会存在许多“流冰”,依然会对中日关系产生伤害,比如台湾问题、历史问题等等。这些具体的问题是不可能因一次访问而化解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些问题不是短期能够做到的。
此前,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和日本首相会晤期间,两国将发布一个共同文件,势必对去年达成的“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作出更加丰富和务实的诠释。据悉,即将发表的共同文件不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双边领域,还会涉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是一份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性文件,并对中日关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据介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定位、意义、内涵、主要任务都将在这一共同文件中得到体现。此外,共同文件可能还会涉及东海油气田开发,中日在节能环保领域合作,军事防务交流,推动日本中小企业在华投资,完善双方经贸合作机制,加强经贸合作,促进两国教育、文化、青年间的长期交流合作,以及台湾、联合国改革、朝核、日本人质等重要具体问题。
日本媒体报道称,共同文件将把战略互惠关系定位为超越体制不同及价值观差异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并会将“构建战略互惠关系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写入文件。报道说,目前中日双方还在不少问题上存有分歧,仍要就“坚持和平发展”的表述进行讨论。
中日是亚洲两个大国,两国政治环境紧张会增加不确定因素,周边国家发展也会受此影响。虽然民间经贸往来很繁荣,但是许多国家层面的大项目合作就很难推进。这种大项目属于战略合作项目,必然依托良好的政治关系。日本经济界也十分期待中日关系的改善。
有专家曾表示,此前小泉奉行的对华策略充斥了过多的民族冲突,并没有从日本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去考虑,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僵持的局面下他一错再错,以致两国经济合作等方面“冰冻了6年之久”。从“破冰访问”到“融冰之旅”,让我们倾心聆听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世代友好、交流深远的邻邦响彻世界的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