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三】
套书有什么不同见解
于丹解释“仁、信、快乐”有硬伤
●《论语》是约束统治者的
记者:《孔子很着急》主要和于丹教授在哪方面有不同观点?
李剑:《心得》中的许多硬伤,黎鸣先生、徐晋如博士、塞外李悦、汤军、马千里等早已经指出了。
鄢圣华:《论语》中的信没有信仰之意。《论语》认为君主和封建官员讲信用,社会才会相信他们。另外,《论语》是一部“良官宗教”,是讲给封建统治者的,而于丹把这个误解为民众的“快乐主义”了。孔子不是讲所谓个人快乐的,而是讲政府、官员正己以正人的正道的。孔子针对的是古代专制政府官员恃权放纵、不加克制的现象,反对苛政,主张仁政,并没有要求百姓莫名其妙地用快乐来麻醉自己。
史云芬:孔子说过,贫穷而没有怨言这很难做到,认为追求富足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是统治者的最基本的任务,他说,百姓富足,国君不会贫穷;百姓贫穷,国君不可能富足,统治者也就会丧失管理权,因为只有民才能养王。
●孔子自己其实并不快乐
记者:质疑于丹套书和于丹教授在哪方面有不同观点?
李剑: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一个统治者能够受到约束,并能行仁于天下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终生到处奔波,临死前他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就是说“我的人生价值不能实现了”。这是他因为无法实现其人生理想而发出的最后悲叹。孔子是带着遗憾进入坟墓的,孔子本人不快乐,可以说孔子终生追求正义与真理,追求创建和谐社会,为天下安定,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论语》的真谛是告诉人们怎样才是完美人格,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怎样做才能使天下太平和谐。
鄢圣华: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怎么能是快乐的呢?如果为政者和士大夫不去设法建设一个对每个人的利益都对等看待(将心比心、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有道的社会,民众怎么可能是快乐的呢?当人民遭受不幸时,不去质问为政者的责任,而要人们去忍受,这不成阿Q了吗?
阎新华:这套书除了部分内容是与于丹教授探讨,还有一部分是这些国学专业人士对《论语》与《庄子》部分重要内容的正解。
【质疑四】
套书能否有人买账
让国学专业人员表达观点
记者:近一段时期,大众当中支持于丹教授的声音似乎占据主流,那么科技文献出版社本月即将推出的这两本书能得到大众认可吗?
阎新华:于丹《心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出现了两种声音。一般的普通读者听众对于于丹的讲座和著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同时也有一批人对于丹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包括于丹对原著词句的解释,也包括于丹对原著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国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表达出更多的不同意见。
对于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我们认为有必要给予重视。因为他们比普通的受众更有发言权。他们至少读过原著,系统研究过原著。没有读过原著,就不可能发现于丹在解释方面发生的差错;没有研究过原著,同样就不可能发现于丹在理解方面出现的偏颇。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我相信他们不仅读过原著,解释过原著,而且还理解过原著,甚至研究过与原著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史学资料。总之,我相信他们更有发言权。
记者:现在跟风出的书很多,您觉得这套书会得到读者关注吗?
阎新华:我们发现,目前跟风出的书主要还是立足于讲解《论语》与《庄子》的,而国学专业研究者发出质疑声音的著作还没有。围绕于丹的是是非非,公众都希望获得一个确定的结论,所以这两本书应该是能得到读者关注的。整个策划过程已经有将近半年,多位作者参与了写作,加上这些专家学者以前就有相类似的文章,因此成书很顺利。
我们分析认为,支持于丹的人,都想弄清于丹是否真的有错,她错在哪里,这些错误仅仅是枝节性的失误,无伤大局,还是结构性的硬伤,根本站不住脚,这直接关系到粉丝们对偶像的信心。反对于丹的人,则希望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关注和重视。当然,他们把这个问题看得可能更严重一些。在他们看来,它不仅关系到捍卫国学的纯粹性,而且还关系到学者求真的学术态度,关系到教育的职业精神,关系到现代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底线。这也正是我们出版集团决定出版他们著作的原因。我们要给国学方面专业人员表达观点的场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