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丝网花、金鱼形钥匙扣、玻璃丝小摆设……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的社区青少年蒋洁倩巧手制作的小饰物在大家手中传看,称赞声啧啧响起。蒋洁倩曾经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孩,在痛失母亲的日子里,她整日意志消沉,惟有制作些手工小饰品排解内心的痛苦。
这就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最近提出的“艺术治疗”模式。
所谓“艺术疗法”,是一种运用艺术作品作为心理治疗的工具,帮助被治疗者在内、外环境中找到和谐关系的治疗方法。宝山区社工运用的“艺术疗法”就是针对社区青少年多元化需求的综合社会工作方法,用各类文体活动吸引社区青少年,致力于解决或缓和社区青少年中存在的亲子沟通不良、缺乏自信、成就感低、沟通障碍及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生活和了解自身潜在的问题。
去年10月,“巧手阁”正式成立,蒋洁倩被推选为社长。在“巧手阁”里,她找到了许多和她一样需要慰藉的心灵和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们。“这里没有歧视,没有施舍的同情,有的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努力和汗水。”蒋洁倩说。
在2006年宝山区青少年事务社工年终总结大会上,主席台摆放的两个花篮,就是由巧手阁的成员共同制作的。副社长陈琰还获得了“上海市阳光青年”的荣誉称号。蒋洁倩也变了,爸爸说她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了。而她的学习劲头又高昂起来,并再次走进课堂,成为“阳光展翅”学历培训班的一员。
宝山区不少社区青少年像蒋洁倩一样,找到了他们寻求自身价值的地方——2007年4月6日正式揭牌的“艺术疗法工作室”。该工作室依托“阳光之星”艺术团、“瞳歌”俱乐部、“电影之声”项目和“巧手阁”手工制作社等载体,通过舞蹈、英语朗诵、戏剧表演、文学创作、电影欣赏、工艺品制作等方式在社区青少年中尝试运用“艺术疗法”开展社工工作。
宝山区张庙街道泗塘社工点对社区内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31.6%的社区青少年首选舞蹈,于是,他们推出了“阳光之星”艺术团的舞蹈班。针对一些边缘青少年,社工们提出了“比舞不动武”的口号,鼓励青少年“以舞会友”,有什么事情,来比试一下舞技,而不是打架滋事。
社工们发现,不少社区青少年深深为舞蹈所吸引,进而脱离了原先不良的同辈群体,纠正了自己的偏差认知行为。现在,“阳光之星”艺术团成员的就业率达80%,而60%的青少年表示会进一步学习深造。这样的例子也同样发生在“电影之声”项目中。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宝山区的社工运用艺术疗法已为300多名社区青少年提供了服务。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专家督导王瑞鸿教授表示,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在英国,艺术治疗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并在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治疗对象也涵盖了抑郁症、自闭症、违法犯罪等领域,艺术治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疗效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