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平湖,惊天动地。从2003年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到去年10月27日达到156米高程,这种不可逆转的河湖之变已快3年了。去年5月20日大坝全线建成至今也快1年了。三峡电站左岸14台机组已陆续投产,右岸12台机组正在加紧安装。
| |
但是,争论并未休止。当环境友好与生态和谐成为党中央的决心和共和国的决策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发现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前奏!带着探究的决心,带着疑问和期待,3月26日,一个遍地黄花的灿烂日子,我们的记者从武汉出发了。
武汉汉口江滩,一个可以摸到长江水的地方。我们的生态之旅就从这里开始。
放眼望去,大江东去,黄浪翻滚。虽然没有恣肆汪洋,但壮阔奔腾的大江性格跃然眼底。整个3月的“桃花水”,终于让长江沿岸的城市松了口气。水位如期上涨,航道全线畅通。灌溉、供水状况随之发生改观。
从3月28日起,长江航道局派往各浅险水道疏浚的施工船舶,已全部停工。
就在这一天下午4时,我们来到三峡大坝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控制平台上,正显示着当前三峡水库的实时运行状况:坝前水位151.13米,总有功率387.13万千瓦……激越的洪流变成了巨大的能源。
普通百姓是看不见这种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他们看到的是长江百年不遇的枯水。三峡水库由135米向156米蓄水期间,处于主汛期的长江遭遇罕见的枯水水位,许多江段的实际水位降到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低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枯水给长江航运和渔业带来了180亿元的损失。
百年不遇的枯水,使人们将怀疑的目光聚集到了正在拦水发电的三峡大坝之上。百年枯水真的是大坝“拦”出来的吗?
枯水记忆:防汛变成抗旱
2006年8月,正处于主汛期的长江,却没有往年水深河阔、风大浪高的雄壮。不同寻常的低水位,不一般的沉寂与安宁,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大约在冬季”的错觉。以往这个时节千军万马防汛抗洪的场景,变成了抗旱救灾、疏浚航道的“战斗”,上游的重庆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同年8月21日,重庆旱情升级为百年一遇,长江中游水位也连续41天退落。沙市太平口水道严重到禁航疏浚。
水文资料显示,2006年8月25日14时,汉口水位降至17.07米,成为1865年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的倒数第二位,此前最低水位是1972年的16.93米;宜昌、沙市水位则降至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安徽芜湖大片滩涂裸露。
去年8月份的武汉江滩,以前只有在秋冬枯水季节才会露出水面的亲水平台,成为市民休闲嬉水的场所;途经武汉市白沙洲大桥,看到江中裸露的沙洲面积比以往大出许多,武汉人议论纷纷:“长江这是怎么了?”
去年9月25日,三峡水库156米蓄水的第五天,航道部门派出5艘挖泥船开挖重点水道。
去年11月,长江再入枯水期。长江航道局全线安排了18艘疏浚工程船舶、8个清障队和15个测量队,对16处重点水道疏浚维护。“以往是战洪水,现在是战枯水。”长江宜昌航道局负责人说。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赵云发说,受此次枯水影响,三峡和葛洲坝两座电站共有8台机组从“满负荷运行”降为“备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电量有所减少。“三峡电站已经安装了14台机组,目前只有12台满负荷运行;葛洲坝电站共有21台机组,也只有15台发电出力。”因为两座电站出力不足,部分地区不得不拉闸限电。
今年1月8日,长江沿线多个港站水位,再跌至有水位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宜昌、沙市、汉口、九江、南京水位,分别为-0.54米、-1.89米、1.92米、1.32米和0.72米,为航道部门有水位记录50多年来同期最低值。
成因之争:巧合还是必然
水库蓄水至156米。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枯水。这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发生在同一年!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这一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记者为此开始了专家访问。
长江水利委员会江务局局长史光前对记者说,长江属于一条雨洪型河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情况下,降雨先从下游开始,然后向上移动,洪水的大小与暴雨强度、总量、持续时间及暴雨和移动路径相关。如果下游雨季延长或上游雨季提前,就会形成洪水遭遇,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例证。这也应证了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的一句话:“平水年、枯水年、丰水年是自然现象,有自然规律。从长远来看,不受三峡工程的影响。”
在2006年川渝两地降水量历年变化图上可以看到,6至8月的降水量为55年来最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将原因归结为三点:首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偏强,不利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到达西南地区;另一方面,西南地区受青藏高压稳定控制,川渝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直接导致高温干旱;其次,青藏高压也偏强,与副高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川渝两地,水汽通道受到阻断,造成持续干旱少雨,并直接导致了长江水位的降低。
气象资料显示,2006年进入8月以来,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基本无明显降雨过程,仅乌江、金沙江南部地区3日至6日有过小到中雨和局部暴雨。统计资料表明,长江上游多年平均来水量为4500亿立方米,而2006年截至8月中旬,长江上游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42.9%。专家普遍认为,正是因为降水量的剧减,直接导致长江各个江段的严重枯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则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上分析了枯水的原因。他认为,除了降水稀少之外,青藏高原积雪的渐少、长江沿线用水量的与日俱增,都使长江及其许多支流正经历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
长江委三峡水文局副局长李云中说:“长江中下游枯水跟上游干旱有紧密的关系,正是由于重庆等上游地区的干旱引起了下游水位偏低,造成了枯水现象,是正常的水位变化,并不是修了三峡才有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江务局局长史光前对记者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三峡就像一个盒子,把它装满之后,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相对于长江5000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而言,库容221亿立方的三峡水库只能算作一个小盒子,对长江总体水情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三峡不仅要防洪,也要防枯,此次蓄水和长江枯水同年出现只是巧合。”在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高级工程师王海看来,三峡蓄水提前了长江枯水期并不成立。蓄水期确实会使中下游水位比天然水位略为下降,但这些水并不足以使枯水期整个提前。三峡大坝就像一个开关,本身不消耗水,只是把一部分水留下来到最枯的时候放,可以对长江起到调节作用。
如果汛期枯水确实是一种巧合的话,这种“巧合”在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公元前190年就有了长江流域最早的汛期枯水记载;此后,汛期无汛,甚至枯水的现象就时有发生,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0年,那时三峡并未下闸蓄水。
大坝调节:给中下游增加了一条乌江的流量
3月28日,在三峡梯级调度通信中心,记者查到三峡水库2006年9月20日至10月27日的流量曲线图,此时三峡水库正向156米水位蓄水。曲线显示,从9月20日起,入库流量开始大于出库流量,达到10000秒至19000立方米/秒;与此同时,出库流量仍保持着不低于8000立方米/秒的流量。到了10月17日左右,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达到平衡,这一阶段共增加库容110亿立方米。
对比2007年2月1日至3月27的流量图,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长江枯水最严重的2至3月份,三峡水库的出库流量又明显高于入库流量。在平均入库流量不到4000立方米/秒的情况下,出库流量始终保持在4850立方米/秒以上。据长江委水文局资料,仅2月份,三峡水库平均补给流量668立方米/秒,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6.16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一条乌江的流量。
根据三峡水文局庙嘴观测站的观测结果,2006年2月长江枯水最严重的时候,经过三峡水库对下泄流量的调节,宜昌段的流量从估计只有3500立方米/秒,达到了4600立方米/秒,水位在38.9米以上,高于最低航行保障水位。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水文局副局长李云中说,“这些实时监测的统计表明,长江中下游的流量明显大幅度的增加,即使是出现历史上少见的枯水现象,今年长江中下游下泄流量,也比没有调蓄功能的时候同时期天然流量高出1000立方米/秒左右。”三峡工程连日来加大下泄流量,加上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来水增加,已初步缓解去冬以来长江中下游的枯水状况,基本保证了长江中下游生活工业用水和通航正常需要,尤其保证了是荆江河段的通航。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遇到目前的特枯水情就会更严重。”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教授说,“三峡工程去年蓄水至156米后,共拦蓄上游来水110亿立方米,这已成为目前枯水时节的宝贵资源,使三峡工程具备了发挥综合效益的‘筹码’。三峡工程通过加大下泄流量,既对下游的航运、供水、取水,以及减缓长江口的咸潮上溯有好处,又可多发电以缓解电网的供电压力。”
谈到蓄水与放水的关系时,李云中说:“三峡工程完成156蓄水,是通过了各级部门的严格审查了的,绝对保证了长江中下游的用水和通航,又不是把上游的水都蓄起来,下游不放水。如果没有去年的蓄水,就没有随后三峡对下泄流量的调度,也就没有水来补给了,那今年的枯水将远比现在的严重。”目前,长江中下游已步出水情特枯、航运及沿江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最困难的境地。(夏静潘剑凯夏斐 谢文 张才刚)来源:光明日报转自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