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冰到融冰
更多的日本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看待温总理这次访问的。
撰稿/王智新
4月的日本樱花盛开,鸟语花香,是一年中最令大和民族陶醉的时节。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日本今年的花开时节将迎来中国贵宾。
| |
自去年岁末起,就一直有消息说,中国的温家宝总理要来访日。今年3月中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希望4月的日本访问能够成为一次“融冰之旅”。此后,中日双方的领导人不断相互表态,表示了一个共同希望,就是保证温总理访日取得成功,因为双方都知道,温总理此次访日是来之不易的。
最近几年,由于日本个别领导人顽固地坚持参拜祭祀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自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以来,中国的总理已有6年半时间没有访问过日本。
在漫长的“政冷”季节后,终于迎来了一丝春意。今年1月在菲律宾宿雾的高峰会上,温总理亲自应允4月访问日本,消息传到日本,朝野为之大振。3月27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厅长官盐崎在记者会上发布“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访日日程”,正式将日程告知日本国民,揭开了迎接温总理访日的帷幕。
中日关系应着眼于长远
对于温家宝总理此次来访,冲绳国际大学教授、东亚教育文化学会代表又吉盛清在最近一次学术会议中表示,“温家宝总理的来访标志着中日之间持续几年政治僵局的结束,同时也是中日关系回归常态并全面发展的象征,这将成为一次非常及时的历史性访问。”他说,伴随着明年的北京奥运会和随后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东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温总理的这次访问,就是导入这一发展新周期的前奏和准备。
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小岛朋之今年1月在日本《外交论坛》上发表文章指出,随着温总理访日的实现,意味着“日中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他认为,中日关系从1972年的邦交正常化到今天,先后走过了“睦邻友好”和“合作伙伴”关系的两个时代,现在即将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构筑“立足于共同战略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他的结论是:从历史上来看,中日关系处于十字路口,变数很多,同时也是最富有机会、最具挑战的敏感时期。
东京学艺大学的一位教授也告诉笔者,他认为,不管政府之间意见分歧有多大,在和平期间,两国的领导人应该建立定期互访制度。因为日本民众感受日中关系的好与坏,主要是看双方的政治关系,特别是两国领导人的关系,而经济上的好与不好在民意测验中反映不出来。
在日本,现在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日本人在增加,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政治和舆论的右倾化。特别是面对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防力量日益增强,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有部分仍沉溺在“日本第一”美梦中的日本学者在心理上感到无法承受。这部分人是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迎接温总理访日的。从本国利益出发考虑,他们不愿意看到日本与中国建立“互补”的合作伙伴关系,因为在他们的小算盘里,日本与中国交往是“吃亏”了,“便宜”尽让中国人占去了,但同时他们又无法拒绝中国这一和平崛起的大国的魅力。于是就专找中国目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大肆加以抨击。笔者认为,再加上“中国崩溃论”等负面宣传和日本近来保守主义的膨胀,日本学术界中蔑视中国的情绪又有所抬头。
更多人关注自身利益
在所谓的发达国家中,日本国民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但是独立思考能力却相对较差,最易受媒体影响,这已经成了近代日本国民性的一大弱点。所以当这些学者用一些“独裁”、“专制”等含糊不清的词汇来贬低和妖魔化中国时,读者根本不去分析批判,而是全盘接受。所以,与极端的右翼分子相比,这类以专家身份在媒体上曝光的言论对民众更有影响力。对于此次温总理访日,他们无法逆民众心理而去唱反调,所以只好说些不三不四的话,加以调侃。这样就造成了一般大众对温总理访日的矛盾心理,让他们既感到中日两国“鸡犬之声相闻”,领导人长久不相往来是不正常的,但又感到中国“可怕”,“有点不可理喻”。
在笔者接触或了解的日本人中,像又吉盛清、小岛朋之先生那样以国际政治学家的眼光来看待温总理访日的,几乎可谓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日本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看待这次访问的。
日本瑞穗银行证券调查部长尾仁司先生长期从事股票分析,他认为在温总理访日期间,日中间肯定会有几个大的合作项目拍板。这不仅将直接给与项目有关的行业带来福音,同时也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反弹效应。近期美国股市大起大落,是国际股市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股市不断攀高。他认为,伴随着日中大型合作项目的落实和双边贸易的增长,日本股市的走势在温总理访日后会越发增强。
而专门从事稻米生产的日本农户,已经在向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打听,他们想知道温总理访日时,能否将向中国出口大米一事确定下来,以便将日本滞销的大米尽快推销到中国去。
朱鹮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飞禽,又是日本的国鸟,日元纸币上都印有朱鹮。尽管日本多年来努力运用高科技术,竭尽全力人工繁殖,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鹮还是越来越少。此次温总理访日所预备的礼单中就有朱鹮一对,日本媒体早在2月中旬就将这一消息公布出去,把读者的胃口都给吊了起来。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我们欢迎温总理访日,期待着朱鹮能成为日中友好的信物。
融冰非一日之功
今天的中日关系,正如温总理在会见安倍首相时引用的辛弃疾名句所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中日关系的坚冰不但已打破,并且已经开始融化了。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融化坚冰非一日之功。日本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现在就是要借温总理访日的东风,继续做好融冰工作。
对此,东京都的河东哲夫先生指出,“日中之间的交流较之以前是频繁多了,加深了许多,但是相互理解却刚刚开始。”这是因为,“首先日本人忘了中国在日本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重大作用。现在日本国内学欧美语言的人比学中文的人吃香。在公司里,有欧美工作经验的人比曾在中国工作过的人神气。其次,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与实际的日本也相去甚远。”他主张,“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应该更频繁地互相往来,要多交流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电视剧、电影,多听广播,只有这样才能构筑21世纪的相互理解。”
靖国神社问题可能将是温总理访日时最敏感的一个问题,右翼分子也一直处心积虑地想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阻碍中日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不过,的确有很多日本人都担心这一问题是否会再次发作,成为中日交流的绊脚石。日本的媒体也曾几次专门就这一问题征求笔者意见。我告诉他们,靖国神社本身的存在不是什么障碍,日本国民在那里看花也好,喝酒也好,都是他们的自由。但是,“靖国神社问题”就复杂了,靖国神社问题是个癌,除了“外科手术”,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得到解决。但是为什么以前不发作,现在发作了?这是因为有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将它政治化了,所以笔者的意见是:先解决去政治化问题,然后再解决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不解决,日本人就得不到亚洲人民,包括在二战期间受到伤害的周边国家人民的谅解。
对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东亚共同体评议会的石原雄介先生的见解很中肯。他认为,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日,中日双方签署了“日中共同宣言”,同时双方确认了日中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对国际秩序所产生的影响。与此相比,去年日中双方达成的“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框架,与其说是谋求日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倒不如说只是重新确认了在小泉执政期间倒退了的日中协力关系的重要性,好不容易才回到了起跑线上。因此,他说,“我们必须正确地评估去年以来的日中关系变化,通过交流,引导巩固之实现转暖的过程,使之成为‘不可逆’的潮流。因为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政界,日本国会议员中有一小部分人总是以各种形式组织在一起,美化侵略战争,给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向右转’。更何况现在这些人中有不少都入阁执掌大权,日本政府经不起右翼的压力。大多数日本老百姓都希望安倍政权能汲取小泉内阁外交失败的教训,不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政策的底线。”
战后60多年,在和平民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日本人民希望与中国友好,就像广大中国人民的愿望一样,随着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两国人民的交流,必定能带动两国关系的改善,两国民间感情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中日之间需要的是交流频繁化、日常化、及时化。(作者为日本圣托马斯大学文学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