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0日讯记者阎晓明、王建新报道:夜幕刚刚降临,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辛安庄村的246盏太阳能灯自动开启,把乡村的夜晚照得通明。村民张树春家,燃气灶上炉火正旺。主人介绍说,烧的是村里的秸秆燃气站供应的管道气,“每立方米两毛五分钱,比烧煤省出近一半”。
这是北京市实施“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工程带来的变化。2006年,北京市在农村共安装了近4万盏新型太阳能路灯;新建节能吊炕4.6万多铺;实施38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和51处生物质集中供气工程,部分已经完工;建设农村雨水利用工程200处、中水利用工程60处。
北京市投向“三农”的财政资金近年来大幅增加。2006年,市政府对农村各项投入达到111.8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郊区首次超过城区,达到52∶48。坚持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原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资金攻坚,实施对郊区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的“三起来”工程,即在京郊推广太阳能路灯等,让农村“亮起来”;建设大中型沼气和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推广高效节能卫生吊炕和生物质炉具等,让农民“暖起来”;兴建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综合利用、应急水源地水环境治理工程等,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
立足京郊农村实际,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支撑是“三起来”工程的突出特点。“暖起来”工程推广的秸秆气、沼气等清洁燃料通过管道进入农家烧炕做饭,而沼气生产中的残渣、沼液又成为上好的肥料。“亮起来”工程既要让路灯明亮,又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这一问题随着太阳能灯的推广迎刃而解。一盏太阳能灯经过一天充足的光照,蓄电可以满足4到5天照明,不需任何电费。
在实施“三起来”工程中,北京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筹资投劳、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有机结合起来。“三起来”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公共财政,其中“亮起来”、“循环起来”及“暖起来”工程中的大中型沼气、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建设费用由财政承担,吊炕、炉具等则由财政给予农户定额补助。“三起来”工程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仅目前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平均每年就可节电100万千瓦时以上。去年实施的集雨、节水工程,受益农民达13万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