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11时27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了预定轨道。
据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海洋一号B”卫星是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要素探测,将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港湾的建设与治理、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与开发,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服务。
| |
升级 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海洋一号B”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方面的改进,我国小卫星已具备一定的太空自我修复能力。
白照广说,11日发射升空的“海洋一号B”卫星应用了新的技术,由十余台星上计算机协同工作,通过软件的备份来替代硬件的备份,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可以通过软件自主修复。
此外,当卫星上软件不能修复某一故障时,地面控制人员还可以修改软件,进行系统重构,来修复某些故障。
改进 寿命更长性能更先进
“海洋一号B”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11日说,与2002年发射升空的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相比,“海洋一号B”由于寿命延长、性能提高,整星提供的信息量增加了3倍以上,使用价值成倍增长。
作用 海洋卫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是11日发射成功的“海洋一号B”卫星的“哥哥”。它在轨运行近两年间,为海洋环境预报提供了实时数据和产品服务,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预警、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与地区间海洋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效益。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说,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于2002年5月发射升空,2004年4月停止工作,共运行685天。运行期间,共实施了1830轨卫星探测,用户达126个单位,覆盖了国内的海洋管理和生产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部门。
“海洋卫星产生的效益很难准确估算。”陈连增说,没有海洋卫星之前,我国渔民只能凭经验出海作业。如今,利用“海洋一号A”数据,有关部门制作了3—9月份逐月平均的海温和叶绿素分布图,并及时向海洋渔业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可大大降低燃油成本,增加产量,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故障成功排除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经过60天鏖战,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排除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星上故障。目前,卫星运行姿态良好,星上仪器工作正常。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07年2月3日,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因太阳帆板展开时发生故障,造成卫星不能正常运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会同有关单位,认真分析卫星故障,科学制订抢救方案,成功排除了故障。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目前已经转入在轨长期管理。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