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苏州大学发文增列的硕士生导师名单中,出现了首位护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她就是苏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苏州大学医学院护理系主任薛小玲副教授,她因此而成为苏州市第一个护理学硕导。她说,接受苏州大学首创的4+1专业护理培养模式毕业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不亚于同专科的主任医师。
据介绍,为深化护理专业发展,苏州大学几年前对原有的五年通科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国内率先推出护理学专业专科护理方向人才培养“4+1”模式。“4+1”模式,即4年通科护理教育加上1年专科护理特色教育,根据调研,这一特色教育主要是心血管护理教育。目前已着手与英国兰开夏大学合作,学生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学士学位。“4+1”教改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一创新模式的就业率也超过98%。
对此,有关人士提出,在大专护士还是各医院护理主角时,经过专业教育的本科护士、硕士护士能否更好地走进普通病房?
当事者言<<<
薛小玲(苏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苏州大学医学院护理系主任、苏州市第一个护理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传统意义上的“护病”式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更加需要有个性、专业性、多样性的“护人”式服务。在20世纪中后期,国外的专科护理发展十分迅猛,专科领域齐全,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日趋成熟,但国内护理专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护理队伍的专科化建设却显得十分滞后,大陆地区的专科护理培训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深化护理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护理界的迫切任务。从长远看,在通科基础上培养专科护理人员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积极与国际护理事业接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医院分层次用人有所欠缺,或者还没有做到位。如果这一工作跟不上,不利于护理事业的长远发展。
管理者说<<<
倪琪峰(苏州市立医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在市民就医还没有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观念下,看病难的问题尚未解决,在综合医院医疗资源与需求不相对称的情况下,大多数护士的工作只能是配合医生更快、更好地完成一个个病人的护理,至于理想状态下的专业护理还没有用武之地。目前我们医院70%从事通科护理的护士,有30%的护士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一般安排在心血管、心脏,以及重症监护室等病房中,这些护士并不一定都持有本科文凭,很多都是具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或者中专毕业后工作几年又继续学习出来的大专生。即使持有本科文凭的护士,很大程度上也是做着“大专护士”的工作,达到理想状态——结合患者情绪、心理、家庭环境因素来“护人”,那么只能说,我们当然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精力。
专家评析<<<
管文贤(苏州市立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很大程度上,医院更需要大量的“大专护士”,从多年临床经验看,无论是“本科护士”还是“中专护士”,落实到临床工作上,护理水平不分高低,都要经过实战才能得心应手。此外,在医院目前“大专护士”是主角,甚至中专学历的护士也一并存在的情况下,本科护士“遭遇”同等待遇时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不利于医护队伍团队精神建设。目前情况下,“本科护士”教育全面铺开还没到时机,建议“硕士护士”留校搞科研,攻破护理专业上的难题。
市民代表<<<
董巍峰(苏州科技学院助学贷款办公室主任):本科和硕士生当普通护士是大材小用。打针发药之类的琐事,会让他们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如果要让硕士、本科专业的护理人员走进病房,必须把他们从琐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事更能体现他们价值的护理活动。比如,疑难、复杂病情的护理,比如心理疏导式的护理。顾先生(苏州市民):医疗机构目前的护理人员还处于低水平的服务工作,处于五六十年代的护理水平,与目前的国际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事实上,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苏州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应该尝试跨出这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