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军队科研机构用科研成果服务部队,天经地义。但是,把什么样的科研成果奉献给部队,却大有说头。当前,个别科研机构有意无意搞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泡沫成果”,令部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空军装备研究院某雷达研究所切实转变科研作风,坚持把千锤百炼的高等级科研成果奉献部队。
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介绍书上,笔者看到这样的评价:“自主创新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家先进水平,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并研制出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多项技术和装备填补国内空白。”翻开该所近年来的科研成果统计表,奖项之高、数量之多更让笔者感叹不已:连续5年每年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每年都有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2至3项,在同级研究所中一直名列前茅。
这些获过大奖的课题有一个共同特点:从预研、立项到攻关,自始至终都瞄准全军、空军装备科研基础性难题,并紧盯世界前沿技术攻关。4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刘永坚所长说,基础的创新是难度最大的创新,然而只有打牢基础,创新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创新的成果才能实在管用。具有“千里眼”美誉的雷达技术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今天,要让“千里眼”更加明亮、更具穿透力,就要耐住寂寞求创新,扎扎实实谋突破。
梅花香自苦寒来。此次获得国家大奖的一等奖项目攻关历时13年,二等奖项目历时12年,两个项目都经历了3任所长、4任政委的接力支持,凝聚了2个课题组几十名科研人员10多年的心血。笔者问遍埋头研究的科研人员,还发现一组类似的数据:5年、7年、8年、11年……不论是获过大奖的,还是没有获奖的,每一个项目都千锤百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