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4月10日晚,一曲雄浑的歌声之后,在央视黄金档持续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终于全部结束了。
这是并不常见的现象:半个月以来,红色题材的《恰》剧一直高居央视电视剧收视榜首……
这是一部完全不同的红色经典:青春年少的懵懂,窗明几净的教室以及热血沸腾的岁月……
到底是什么让这部青春励志片取得如此的成功?
一个冲动而矛盾的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和平常青年一样,也会有冲动、弱点,在剧中我们没有回避,所以本剧的毛泽东肯定不是一个天才。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个体思想的改变。国人对毛泽东的认识,也从最初的顶礼膜拜,渐渐变成了如今的对其思想的全面解读。在这样的转变之下,毛泽东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变得更趋明朗。
因此,在《恰》剧的编剧黄晖看来,本剧中所塑造的毛泽东形象,正是融合了这一渐变过程,进而引导观众以常人视角审视伟人形象。
“毛泽东在19岁到25岁这个年龄阶段,和平常青年一样,也会有冲动、弱点,在剧中我们没有回避,所以本剧的毛泽东肯定不是一个天才。”黄晖说道,《恰》剧中的毛泽东和以往不同,“不是神圣而毫无缺点的,而是一个合理的矛盾体。”在他看来,这样的形象才是合理的,尽管和中年、老年毛泽东不同,但绝不矛盾。
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
“从这部剧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构成来看,它才是最酷的青春剧。”
——剧本指导盛和煜
除了对毛泽东形象的真实再现之外,《恰》剧还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红色经典的风格:明朗清澈的画面、青春靓丽的少年、个性十足的言语……
质疑随之而来,有观众指出“明明是腥风血雨、落后破败的旧中国,但片子里却都是漂亮的教室、新潮的装扮,剧中人哪像穷苦的孩子。感觉很不真实。”还有不少人认为,如此“偶像化”革命题材有违红色经典剧必须忠于历史的原则。
“为什么红色经典必须是一个味道?”该剧总制片人刘向群这样回应质疑,“我们就是想改变一下观众的口味,尝试一种新的制作模式。”最初给这部戏定位时,他就是想拍一部跟以往不同的革命剧。在他看来,只要做到内容忠于历史,至于表达方式,可以尝试时尚的路线,“红色题材的观众有老龄化趋势,我们希望用这种路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关心历史。”
“从这部剧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构成来看,它才是最酷的青春剧。”该剧剧本指导、著名编剧盛和煜这样评价。
用激情产生共鸣
“(剧中的人物)关心历史,关心时事,充满激情,这让当代青年很容易产生共鸣。”
——作家李北陵
无论如何,高居榜首的收视率和不绝于耳的议论声,已经证明了《恰》剧的成功。但是,在著名作家李北陵看来,这部连续剧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并不全部在于它本身的“剑走偏锋”。
李北陵表示:“《恰》剧之所以成功,主要还是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等一批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细节,他们关心历史,关心时事,充满激情,这让当代青年很容易产生共鸣。同时,剧中塑造的孔昭绶、杨昌济等一批好老师,以及其所表达的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也是当代青少年所稀缺和期待的。”李北陵认为,《恰》剧中的这群有学识、有朝气的师生,为当代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了期待中的精神借鉴。当代的年轻人会将他们个人的处境和剧中人物相比,开始思索自己的努力方向。“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4月10日晚,一曲雄浑的歌声之后,在央视黄金档持续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终于全部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