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情和爱心的包围下,身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8岁小女孩张露,快乐地享受着曾经期盼的幸福。昨天,当本报《最后的读书声飘扬在农家屋檐下的课堂》这篇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们涌向张露的家去看望她,给她带去更多的关怀和幸福。
爱心涌动 祝愿张露快乐每一天
昨天上午10点20分,本报接到一个读者发来的传真,表达她对张露的祝福:“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也许无法理解生命走向结束是一种灾难,但是她却理解了幸福。忽视痛苦而享受幸福,对于张露来说,算得上是一种幸运。摆脱灰暗,生活在明快的色彩里,尽管这可能是短暂的,却是最让我以及每个人都感到安慰的。祝愿张露快乐地度过有生的每一天!”
从昨天上午起,本报不断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有的让本报转达对张露的祝福,有的表示要去看望她。而就在读者不断打来电话时,团市委少工部部长郭雪莲和邛崃团市委一名负责人一起来到张露家,除了带去了2000元捐款外,还送给她一个新书包,这个书包算得上是个百宝箱,不仅装着《陈岳叔叔讲故事》、《马小跳系列》,还有各种食物。而在此前的一天,邛崃团市委书记冉红霞已经到过张露家,带去了1180元捐款。“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她生活得更快乐创造条件。”冉红霞说。
就近就业 让远走他乡的父母少些
昨天,整个夹关镇都传递着浓浓的温情。一上班,夹关镇政府就召开了一个全镇党员干部大会,这个会是专门为张露开的,大会不仅为张露现场募集到1180元的捐款,而且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更快乐、更健康。镇政府负责人程光辉说,张露的故事让他们想到了更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他们是为了孩子将来能过得更好、家庭的生活能更好而远走他乡,他们不得不付出牺牲亲情幸福的代价。有的亲情是可以弥补的,但有的永远不会再找回来。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夹关镇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术,尽可能地实现本地就业,让他们有机会和孩子呆在一起。
“许多村民之所以远走他乡,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只能出卖体力。我们必须在提高劳动技能上下工夫。”程光辉说,随着本地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技能的不断提高,他们会在就近的地方找到合适的岗位,远走他乡的人会少些,孩子们在渴盼亲情时发出的流泪的呼唤也会少些。
延伸举措 留守学生之家在夹关试点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上下工夫,尽量让父母就近就业,让他们与孩子呆在一起,这个消息对每个留守儿童来说都是福音。而另一个福音也在昨天传来:据了解,由于夹关镇留守儿童多,团省委和团市委将在夹关作一个“留守学生之家”的试点,让他们在这个家中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昨天,团市委负责人来到张露家,当了解到张露父母发誓“永远不再离开”后,他们马上想到,要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他们的父母必须有活干、有经济来源。为此,团省委和团市委立即展开了帮张露父母找工作的行动。昨天下午5时记者获悉,张露父亲可能会到金牛区一家企业工作,同样做电焊工。
张露向专门来看她的人们表达了一个愿望:想看大熊猫。为此,团市委以及邛崃团市委决定,在她病情稳定、精神状态好时,将专门陪同她到成都,去和大熊猫亲密接触,并到科技馆好好参观一次,满足她没有停息的求知欲。
张露在各界的关怀下,将收获怎样的快乐?本报将进一步关注。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