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哨所”本来没有名字,但为了方便区分,大都在当地地名后加“执勤点”三个字。它们远离连队,分布在漫长的边境线和荒凉的戈壁滩上,像一朵朵无名的小花,点缀着祖国边防的碧野。官兵们在这里一呆就是半年,守护着一方国土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就像候鸟,连队就是我们回归的‘巢’”
卡梅斯台边防连的加布拉克特执勤点,距连队78公里,加布拉克特是哈语“小渠沟”的意思。因执勤点旁边有一条小溪,因此而得名。
马正伟是该连的一名士官,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进驻执勤点,如今已有10个年头了,说起执勤点,他最有发言权。
马正伟说:“我们就像候鸟,连队就是我们回归的‘巢’。”以前去执勤点没有正式的路,靠马匹驮帐篷等生活物资,官兵们沿着山谷行进,除了在途中简短的休息外,几乎马不停蹄,即使这样,也需要10多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才能到达。近年来,随着边防“一路一网”(边防公路、国界铁丝网)的建设,边防公路直达执勤点附近,为官兵们提供了方便。但要到达执勤点,仍然困难重重。从远处看通往执勤点的路,像一个“之”字形的阶梯,悬崖、峭壁、大峡谷、沼泽地、乱石滩都是必经之地,有时候车在山上行进,一边就是悬崖,人坐在车上心惊胆战。
然而尽管执勤点条件艰苦,每年官兵们还是争着报名去执勤点巡逻执勤。
“执勤点是我们的栖息地,我们就要用心筑‘巢’”
赛克尔泊执勤点离库则温边防连56公里,“六月刮风冻僵手,七月阳光热死狗,八月见云便是雨,九月满天雪花舞”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环境虽然恶劣,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却用心筑起了自己的“巢”,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1995年以前,赛克尔泊执勤点只有一间住房,官兵食宿在一起,军马、军犬露天放养,生活用品全靠连队保障。那时连队到执勤点还没有简易公路,所有给养只能靠马驮、靠人背。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官兵们自己动手,在团工兵连的帮助下炸石移山、推土填沟,几年内,硬是在山谷中间开辟了一条20公里的简易公路。道路开通后,官兵们利用休息时间找来石头打地基、平整土地,利用给养车捎来一些砖块、水泥、木材,终于在2003年秋建起了一间厨房、一个围栏式马厩、一个犬舍和一个简易厕所,并在住房两侧的小溪边挖了两个蓄水池,使哨所有了“家”的模样。2004年,官兵们又在哨所门前的草地上用石块垒起了一个小操场、一个羽毛球场和一个象棋桌,使哨所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活跃起来。2006年,官兵们不顾执勤的劳累,不但修建完成了新的厨房和马圈,还在哨所周围种植了花草,美化了环境。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执勤点的官兵自豪地说:“执勤点是我们的栖息地,我们就要用心筑‘巢’”
“我们就像一只只小鸟,奔波在边境线上,守护着一方国土的安宁”
双湖执勤点距阿吾斯奇边防连20公里,官兵们担负着30多公里边境线的巡逻任务。山上杂草丛生,有的地方是乱石滩,官兵们巡逻主要是徒步或骑马。每次巡逻,前一天就要准备好干粮、柴刀、雨衣等必需品,天刚蒙蒙亮就出发,途中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馍,水壶里的水喝完了就喝几口渠沟里的水,遇到特殊情况,就实施昼夜潜伏。
山上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给官兵们的执勤带来了难度。去年9月的一天,哨长王志东带两名战士上线执勤,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到达执勤点位时却刮起一阵风,顷刻间大雪从天而降。行进中,战士赖炼不小心滑入深沟中,腿部受伤,无法行走。王志东是老边防,知道停下不走意味着什么,于是决定和另一名战士轮番背着赖炼往执勤哨所赶。赖炼个子虽然不高,体重却有75公斤,另一名战士背了一会儿就再也背不动了,王志东只得咬紧牙关背起比自己重20公斤的赖炼,相互搀扶着往哨所赶。5个多小时后他们赶到哨所时,王志东和赖炼已被紧紧地冻在一起。尽官执勤点环境恶劣,战士们却从不退却,每次巡逻执勤都到点到位,圆满完成了执勤任务。他们说:“我们就像一只只小鸟,奔波在边境线上,守护着一方国土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