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
《考试》
《我的长征》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云水谣》
《伤城》
嘉宾: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主要创办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黄会林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张洪忠
让大学生与电影亲密接触
记者:黄老师,您是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在北师大,您是学生们公认的偶像实力派教授。14年前您怎么会有创办大学生电影节这个念头?
黄会林:大学生想看电影,看得起好电影,他们需要一个平台了解电影、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电影。
大学生电影节在大学生和电影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大学生与电影亲密接触。市场需要大学生这个群体,大学生是未来的观众,电影人希望知道大学生的看法。
记者:14年来大学生电影节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过程?
黄会林:我们14年来苦心经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每一年,都有新进步,都有所发展,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因为我们紧扣为大学生服务的宗旨,不断努力,我们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就像一颗石子投到湖中,激起一环环的水波,扩散开来。
1993年,首届“营多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正式诞生。第三届确定“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大学生电影节宗旨。第五届设立自己的特刊专号。第九届首次进行电视电影大赛。第十一届拥有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全国高校分会场增加到50个。第十二届恰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发起“中国电影百年百校系列活动”。今年更是精彩纷呈,亮点不断。
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
记者:大学生电影节是如何体现大学生这个主体的?
张洪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大学生这个群体为主体。“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一直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区别于别的电影节的最大特点。
大学生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几位年轻的老师和20多位在校学生共同组成的。
大学生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票基本面向在校大学生。很多熟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同学,会早早打电话到组委会办公室询问票务事宜。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是每年都要约见的一个老朋友。
大学生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选委员会由大学生(含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评委与特邀评委组成,其中学生评委占评委总数的三分之二。特邀评委一般为40岁,特殊情况下不超过45岁以下的相关专业的高校青年教师、青年影评人、青年电影研究者与当年没有作品参赛的青年电影工作者。
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导演、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女演员和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男演员三个奖项是完全由以大学生为主的观影群体投票产生。投票分为现场投票和网络投票,为了保证投票的公证性,在最终的统计中,网络投票占1/4比例,现场投票占3/4比例。这三个奖项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有的奖项,也正体现了“大学生评”的特点。
小成本产生大效益
记者:低廉的票价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剧院,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节是公益活动吗?
张洪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一项公益活动。参赛影片的票价低至每两部电影5元钱,短片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华语巡展和数字电影巡展是完全免费的。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还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进行“关爱生命电影展映活动”,关爱生命,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平台推广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的公益力量进一步丰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文化品牌。
记者:几位老师,20多名学生,不到几万元,办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如此的小成本却产生了今天如此大的影响,这其中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黄会林:首先是组委会人员的热情。组委会的几个老师和同学几乎都是义务为电影节工作,但大家的热情却是从始至终的。在最忙的时候,大家常常大清早就到办公室工作,到晚上十点多才能离开,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或许因为大家本身都是影视专业的,为电影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是每一个人都非常愿意的事情。
其次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特色。这样的特色让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不管有多少工作要做,只要想到我们的工作会让很多大学生受益,就会觉得我们的工作意义非凡,然后快乐地工作。
记者:快乐的工作最想传达一种什么精神呢?黄会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致力于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影院看到优秀电影,也让更多的优秀电影能被更多的大学生所熟悉。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影群体,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正是在电影和大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