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被弃汽车站,周围人养他十年》后续
13岁的“土豆”渴望读书
昨日本报刊登了“土豆”的故事后,市民纷纷致电本报,对养育他的热心人表示敬佩,同时也对“土豆”的遭遇表示同情及关心。
“土豆”
我想读书
昨日上午,记者和车队管理员梁家林等人再次来到医院探访“土豆”。“土豆”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正坐在病床上翻看这几天的报纸。看到记者带来的《晶报》,“土豆”指着自己和“排骨”梁家林的照片,兴奋不已。
“土豆”不停地翻看着报纸,一看到图片就特别兴奋地指给“排骨”等人看,还在床上蹦来跳去。车队管理员阿权告诉记者,虽然“土豆”看报纸时像模像样,但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个,只会看图。阿权说,由于车队工作繁忙,大家都没太刻意教“土豆”识字。“‘土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们一般给他10块钱去买饭、买饮料,所以他只懂一些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和算术。”阿权说道。
当记者问“土豆”想不想读书时,“土豆”大声地回答:“想!”阿权告诉记者,平时在星港城每每看到一群群背着书包的小孩,“土豆”就会站在原地发呆,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有一次他问我们,为什么这些小朋友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后面背着的是什么,我们就跟他解释一番,所以他有时就会说也想读书。”
阿权表示,为了方便以后“土豆”读书和工作,车队给“土豆”起了一个学名叫“向林”。
车队“土豆”缺乏教育和母爱
采访中记者发现,“土豆”咬字不清晰,很多时候他只说出简单的几个单词和短句。“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人教,后来也没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缘故吧。”梁家林等人猜测。
而当记者问起他的爸妈时,“土豆”立即变了脸色,低头翻报纸。梁家林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都没听“土豆”提起爸妈的事,日子久了大家也不再过问这些事情了。“他自己什么都说不清,我们也就不问了,希望他平安就好。”
陈富强等人表示,“土豆”缺乏正规教育和母爱是他们心中最深的痛。他们一直以为“土豆”的父母总有一天会来找他,所以也就没想过要将“土豆”送去相关部门。时间长了,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土豆”这种流浪方式,但与其他流浪者不同的是,“土豆”一日三餐都有着落,有时还会有新衣服穿,车队管理员们还会带他去吃“夜宵”、剪发。管理员还教会他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他现在生活上基本可以独立了。”梁家林说道。“土豆”指了指床底下一大袋换洗衣服,自豪地告诉记者能,“衣服都是我自己洗的”。
现在“土豆”的个头已经接近一米七,皮肤黝黑,脸蛋瘦长,高兴的时候他会竖起大拇指,见到熟人会甜甜地叫上两声,还会冲上去拥抱。但在陌生人面前却显得很害羞,低着头一言不发。
看着“土豆”一天天地长大,管理员们打算教“土豆”一些谋生的本领。“我们原本打算教他洗车,然后在车队找份工作,让他能自己养活自己,可现在区民政局表示将协助解决‘土豆’的相关问题,将他送去救助中心,以后‘土豆’能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并接受教育,我们希望他以后过得更好。”陈富强说。
而当问起病好后想干什么时,“土豆”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咧着嘴笑着说:“留在车队,读书,洗车。”听到“土豆”的回答,陈富强等人笑了笑说:“等他病好了再安排吧。”
心理专家建议“土豆”多与人沟通
由于成长环境与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目前“土豆”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土豆”上学了,他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吗?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康宁医院心理学专家高北陵博士。
高博士表示,由于目前“土豆”的生活圈子仅限于车站附近,接触的人也仅为车站附近的管理员及小商贩,因此“土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
“‘土豆’可能会产生自卑感,但这个除了取决于他自己发育的情况外还取决于其他人的看法,因此身边的人要主动关心他,并引导‘土豆’学会与陌生人交流,同时‘土豆’也应多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平等的关系。”高博士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