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洪战辉在一场报告会后,推销自己的新书,并且说每本他可以提成1.5元,谁知却引来台下一片哗然,不少人认为这样有损“道德楷模”的形象。洪战辉对质疑的声音感到很无奈,他说:“我不能只做个道德符号。”
——《河南商报》
洪战辉应向于丹学习
洪战辉卖书的时机选择在报告完毕之后,卖书的地点选择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所针对的销售人群是一群没有经济能力的中学生。
(湖北 徐德国)
“道德楷模”不是“圣德高标”
洪战辉成名后的生活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众多“道德楷模”的现实处境。那就是,一旦成为“道德楷模”,身上就平添了许多清规戒律,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说,同时又平添了许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做不到的硬着头皮也要去做。这既表明“道德楷模”在“立地成佛”之前并非神仙圣人,原本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被修饰、包装而成,也说明我们的社会习惯于用“圣德高标”来苛求“道德楷模”的一言一行。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公众既对“道德楷模”本身缺乏充分的信任感,又对“道德楷模”的言行举止报以苛责的眼光,从而使得“道德楷模”的教育价值变得像精美的瓷器一般脆弱而又易碎,同时也给“道德楷模”自身的生存状态带来无尽的烦恼。(安徽蒋家平)
请爱屋及乌
一个理性而清醒的公众心理,起码应该具备这样一个简单而朴素的素质:能够体察和感怀到现实草根阶层最原始、最纯朴的道理力量,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将这样的道理用榜样的方式,在公共层面传播开来,形成榜样的道德感化和行为楷模。更重要的是,公众在欣赏和感动于这个(这些)榜样和楷模的同时,欣赏和感动不仅仅停留在情感感动和情绪跟随的肤浅的表层,否则,那和鲁镇人一遍遍听取祥林嫂“阿毛的故事”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公众应该鼓励、激赏、赞成、支持,至少不应在公共层面,动用群体道理的名义大加讨伐和斥责“榜样”、“楷模”的发展与进步。(河南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