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担当中国对外开放排头兵的深圳,又启动了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与25年前主要引进投资、引进技术不同,这一次主要是引导本土企业大步走出去。
在4月5日召开的全市“走出去”工作会议上,“走出去”首次被写入深圳城市重点发展战略,深圳明确将大力扶持跨国航母型企业,培育自己的本土跨国公司群。
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否理想和完美,“走出去”战略已是箭在弦上。
老牌企业开拓走出模式
从1983年设立第一家境外企业以来,深圳企业跨国经营经历了起步、调整、提高三个阶段,并且涌现出华为、创维、这样的“国际级种子选手”,这些老牌企业为后续企业的“走出去”总结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
到目前为止,华为已经和阿尔及利亚、巴西、科特迪瓦等国家建设了10多个电信合资公司,产品也已进入全球160多个国家,900多个运营商,在欧洲、北美等市场已经成功规模进入。业内人士曾将华为的“走出去”战略概括为技术导向模式,其战术是注重自主技术创新,明确目标市场,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树立品牌优势,然后再进攻发达国家市场。
在接受采访时,华为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介绍:“我们在与西方巨头的竞争中,注重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积极响应国家‘电信’强国的战略,推动国产3G标准走出去。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已经有很多跨国运营商,我们作为战略市场持续投入,花费1至2年时间争取他们对中国公司的了解,2至3年时间通过他们的严格认证才能进入其短名单,然后才有资格参与竞争激烈的投标。只有持续投入高端市场,才能研发出世界级的产品。”
与华为的技术导向方式不同,以创维、康佳为代表的彩电业创造的是品牌输出的模式,从OEM起步,到海外设分支机构,再到品牌走出去。
“其实创维很早就走出去了,最早是为德国公司OEM生产彩电,开发国内市场反而是后来的事情。”创维品牌部副总监张锡鹏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他告诉记者,法国汤姆逊、日本三菱和三洋、荷兰飞利浦、美国GE等多家跨国公司都曾找创维代工。
“对当地市场不熟悉,对当地经销商情况不熟悉,特别是反倾销之类的贸易游戏规则的存在,越发展,就越发觉用OEM式的产品输出方式进行海外拓展的确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张锡鹏表示。
于是,去海外建立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和生产基地的本地化策略应运而生。为防止反倾销和缩短供应链,创维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在紧靠美国的墨西哥边界美国关税区内和俄罗斯设立工厂,前者瞄准美国市场,后者瞄准欧洲市场,以这种方式绕道进入欧美市场;2004年8月,深圳另一彩电业巨头康佳在土耳其建设的电视机生产基地落成投产;2005年10月,创维在匈牙利的电视机生产基地投产,也仍是基于这种考虑。
但最终决定企业走出去成功与否的标志还是品牌。2006年9月4日,创维集团换标。新标正式启用国际通行的纯文字标志,将原来大写字母改为以小写为主,以符合英文视觉习惯,并采用蓝色作基调。创维还花费巨资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国际品牌由此逐渐树立,每年出口额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
利用外国公司的营销网络和品牌知名度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利用外国企业的无形资产扩大自己的价值——这种OEM架桥的“走出去”方式被一些专家称为创维模式。“贴牌可以让企业有效提升自身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并逐渐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在企业走出去的初期,这种模式还是相当有效的。”张锡鹏说。时至今日,这种创维模式还是大多数深企走出去的选择,尤其是那些出口导向型的中小型制造类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选择。
新一代深企“走出去”步伐加速
与创维康佳们曲折坎坷的“走出去”相比,新一代深企走出去的步伐似乎来得更快了,这些企业不但产品和品牌走出去,而且从一开始就直接开始利用海外资本。
2002年依靠500万元起家的深圳瑞达电源只用了4年多时间,就已经在上海和深圳两地设立生产基地,将其生产的瑞达电池打进东南亚、欧美、南非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今年2月16日,瑞达电源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这样的发展速度从何而来?瑞达董事长胡家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列举了四个答案:技术领先(自主研发的蓄电池技术领先),市场亮点(电动自行车市场几何级数发展),管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垂直并购、风险控制等多方面),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当然自主的技术是最重要的。而选择去海外上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希望能让公司的治理更上一个台阶。”
瑞达并不是特例。深圳创益生产的弱光型非晶硅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目前大部分产品都销往海外,而且公司也即将去纳斯达克上市;深圳三诺目前已经拥有了多项足以抗衡国外大公司的平面专利,也将成为第一个登陆韩国证交所的深圳公司……“在自主创新的时代,掌握了更多核心技术的新一代深企走出去无疑更为快捷。”深圳电子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说。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深圳也开始构建“走出去”支持服务体系。深圳市贸工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经批准设立且运作正常的境外企业和机构314家,累计协议投资总额11.68亿美元,深圳境外企业和机构遍布5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Page:1
企业期待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本次市政府主持召开的“走出去”大会上,《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纲要》已经印发。根据相关文件,深圳将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境外政府支持服务网络,该服务网络定位于市场开拓以及为企业境外投资就近提供各种服务。
新一轮的“走出去”浪潮涌动,一批本土企业“走出去”的热血再度沸腾,但是,不管是已经成功走出去的老牌名企,还是刚刚开始走出去的新生代企业,对进军国际市场仍有很多犹疑。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掌握产品技术创新领域话语权的某集团,已累计申请专利1100多项,国外申请100多项,但是,他们却为反垄断调查头疼不已。该集团一位部门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他们在欧洲的并购项目遭遇了欧盟的反垄断调查,至今项目仍在核准过程中,冗长的反垄断调查使其欧洲项目严重滞后。
“我们迫切希望政府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信息平台或机构,使企业在‘走出去’时能对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宏观投资环境等信息有所了解,以帮助企业防范潜在风险,能在发生贸易争端时提供权威的第三方意见,能与对方的官方机构对等沟通;希望能尽快制定出台中国的《反垄断》等法案,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外国巨头‘走进来’之间寻求对等和制衡,使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机会获得话语权。”这位部门经理说。
康佳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样严重,政府需要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保护工作。“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不健全,对国外品牌的保护力度不足,我们辛苦建设、培育的品牌,在海外受到冲击,仅凭企业自身在海外聘请律师是很难保护自己的利益的,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协调。”
而核心技术的缺乏对于在国外树立品牌同样有着不小影响。“进入平板时代后,国内彩电企业的短板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缺少上游核心资源,而掌握核心资源,需要巨额投入,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这个层面给予支持。”创维品牌部副总监张锡鹏表示。不少企业在接受采访时也都希望政府能进一步通过资金奖励、税收等杠杆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引进来”与“走出去”应相辅相成
“实施‘走出去’战略虽然难度不小,但这是一条不走不行、必须得走、一定要走好的路。‘走出去’是为了适应全球化、实现民族振兴、满足深圳发展的需要,‘走出去’也是深圳‘战略探路、创造经验’的历史使命所在,是企业发展规律的要求。”深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此前在一次深圳企业“走出去”战略座谈会上如是说。
综合开发研究院华南与深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秀珍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依赖过去“引进来”引入技术、资本承担的基础,深圳的一大批企业目前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引进来”与“走出去”,在深圳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原来依靠‘三来一补’生存的企业,如果依靠自有品牌走出去,将实现有效增值;一部分资源消耗型企业走出去,将为深圳更高层次的‘引进来’提供置换空间;而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深企走出去,将提升其行业竞争力。”陈秀珍说。
此次由深圳市政府主导将在越南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被企业和专家认为是最有实质意义的举措之一。“这有些类似当前新加坡在苏州设立工业园引导企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不是很成熟,企业单打独斗风险大,成本高,政府搭台,有利于形成产业配套,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成本,企业也增加了话语权。”陈秀珍分析。
但是,对于深圳市政府文件中提出的到2010年,打造5家以上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海外业绩占50%以上的跨国企业航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亿美元,年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5亿美元,境外企业数量超过600家等目标,陈秀珍持保留看法。“‘走出去’不是目的,而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能力到底有多大,不是政府单方面能决定的,政府应该着力于营造好对外投资环境和服务平台。”陈秀珍认为,相比培育跨国企业航母,政府部门更加不能忽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潜力,“当年台湾的小企业‘康师傅’控股公司,打入中国市场后,业绩得到数十倍增长,深圳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后,发展潜力将不容忽视。”
在“走出去”战略中,深圳还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走出去”的企业总部留在深圳。“总部留在深圳,有利于深圳发展物流、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政府在引导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应该及早谋划,如何将企业总部留下来。”陈秀珍说。选题策划/佘慧萍 撰文/佘慧萍 凤飞伟 王申娜Pag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