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并不是78岁足球元老方纫秋的最初梦想,但足球,成就了他报效祖国的心愿。时光倒流,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成为方纫秋一生的难忘,却也留有终生遗憾。在他浦东的新居所内,沏上一壶茶,翻看老照片,听他讲述奥运故事。
梦想从船长到球星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环游世界的船长,而不是足球运动员。造物弄人,就在我即将从国立吴淞商船学校毕业前几个月,国家队的通知单改变了我的命运。校长告诉我,为了备战1952年第15届芬兰奥运会,我被选入国家队集训。
当时不谙世事的我问校长,集训结束后能不能回校。校长含糊其词,叫我去了再说。学校为我开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后,我便来到北京报到。
我是在1951年首届全国足球比赛中出名的。当时我代表上海大学生联队参赛,脱颖而出,入选上海队,随后又过关斩将入选华东队。
奥运从参加到看客
这是解放后新中国代表团参加的首届奥运会。放弃美好的工作前景,我经过层层选拔入选国家队,最终却没能在奥运会踢上比赛,遗憾呐。
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新中国政府是在开幕式前夜才接到正式的参赛邀请函,周恩来总理拍板马上组队去参赛。
由于时间紧迫,加上交通条件落后,我们只能乘坐每天飞8小时的小飞机,取道莫斯科、列宁格勒,然后才抵达赫尔辛基。那时奥运会已经开始,足球比赛踢了过半。我们的奥运之行,就是坐在看台上看比赛。
留洋从惨败到进步
尽管如此,对我们而言,参与就是胜利。以前,西方人只知道,中国人的奥运成绩是鸭蛋,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一次我国派出足球队和篮球队来芬兰,引起西方人的震惊。我记得,那时我们身着咖啡色西装和白色西裤,外国人纷纷同我们友好握手。出国前,我们专门接受培训,学会了打领带、用刀叉的西方礼仪……
实际上,此次奥运之行还是有收获的。奥运会结束后,我们足球队同芬兰队打了一场友谊赛,这是新中国足球队的第一次国际比赛,以0比4告负。回程路上先后同苏联队和芬兰队交手,同样大比分惨败。与此同时,中国足球队引起了西方一些友好国家的关注。身为10号前锋,我意识到,中国的足球水平还是非常落后的。
一生从足球到足球
我有一个纪录,一生踢了140多场国际比赛,进了100多球,300多场国内比赛中进了400多球,去过50多个国家。当年,国家队队员每月工资只有4元8角,一年发两套干部服,而我那些船长同学能领到每月300多元的工资。可我一点也不后悔,我们这一辈人荣辱感特别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足球是我一生的事业,国家花钱培养了我,为国争光是我的责任。
退役后,我先后担任上海队和国家队主教练,培养出了王后军、林志桦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可谓桃李满天下。可惜,到今天为止,中国足球还是未能成为世界强队,我现在作为上海足球协会的顾问,常去参加业务研讨,还担任比赛点评工作。平时,我和老伴去老年大学读英文、学唱歌,周末去源深看申花比赛,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一辈子离不开足球,我希望能继续为中国足球出力。
本报见习记者陶邢莹(整理)
1952年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中国足球队。前排左起第二人为方纫秋
2007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