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大学城资源共享重大举措之一的“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本应在本月开锣,然而原计划首批开设的77门互选课程,却有69门因生源不足而胎死腹中。互选课程不仅涉及大学城13万名在校大学生,且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全新尝试,其成与败,都将有重要启发意义。
直接原因:选课人数不够
多位来自大学城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反映,今年3月21日起,大学城校区的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七所大学先后在校园网发布列有关互选课程的通知,并称此举是“广州大学城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大学城的13万名在校大学生已经对“互选课程、学分互认”期盼已久。很多人认为,这是大学城优越性的体现,是大学城学生的“额外收益”。广东药学院的一位陈姓同学表示:“跨校选课不仅可以满足本校专业以外的求知欲,还可以感受到其他大学的教学文化与人文氛围,是不可多得的好事。”大学城学生对这种全新教育模式欢欣雀跃,很多人担心学位不充裕,都纷纷提前上网关注报名事宜。
然而到了4月,天天盼着开课的同学却接到了令人失望的通知。原计划参加该项目的七所高校将开设的77门课程,最终只有8门课程能够顺利开课。多位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对大学城预计开展的互选课程和实际开课项目进行调查,发现如期开课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健推拿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口译,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园林设计、电影与人格心理学、钢琴基础、交际礼仪等。
记者在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和大学城相关高校的教务处网站上得知,在原定开班的人数方面,除13门课程设定在最低要求50人以下外,大部分课程都设定在100-160人之内,有些课程高达210人。报名截止日期前后,华师、广药、广中医、广外和华工发出了一系列“因选课人数未达开班要求”而取消开课的通知。
77门互选课有69门胎死腹中,各高校资源共享备受考验
学生一针见血道出真相———
所谓各校资源共享 也就只有饭卡通用
大学课程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各高校相互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但记者在大学城一些师生的口中了解到这样一种说法:现阶段各高校对于课程互选的态度是消极的。而一些大学生则认为,个别高校对开课不积极也可能出于私心,比如说,“有的高校只派出经验尚浅的老师去开课,名师和优势课程都有所保留”。还有同学讽刺:“大学城发展至今所谓的资源共享最成功的表现,是10所高校大学饭堂的共享,各校学生拿着‘一卡通’就可以吃遍全城,像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并未真正实现共享。”
省教育厅作出回应———课程互选一定要搞
省教育厅高教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这次课程开设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一部分是因为学校前期宣传力度不足,组织较仓促;其次是学生对互选课程的认识不够,可能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也影响了开课。不过作为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互选课程、学分互认今后是一定要持续开展的,有关管理的细则也会逐步完善。
课程互选为何遭遇滑铁卢?各种说法纷至沓来
学生:归因收费偏高
校方:各校协调不够
众多互选课程“胎死腹中”的消息,引起了大学城各高校学生的热议,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此深表失望。不少大学生在校园BBS上留言,认为课程资源之所以不能成功共享,原因是“很多大学都未对此事尽力”,“宣传不足、收费过高”等问题把一心求学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学生说法———
说法一:收费偏高超出预算
广外学生小陈表示,她其实非常想报读星海音乐学院的《社交礼仪知识》、《中国民歌风格模唱》和《现代中国10代作曲家作品赏析》三门课程,但最后因为“费用过高”而打消念头。根据选课通知,这几门课程均按学分向选课学生收费,其中《社交礼仪知识》290元/人,《中国民歌风格模唱》、《现代中国10代作曲家作品赏析》各380元/人。如此算下来,小陈要为此缴付上千元的额外学费,她觉得价格不菲,最终还是忍痛割爱了。
据了解,大学城跨校选课的收费标准均依照省物价部门〔2007〕38号《关于广州大学城各高校跨学分互认学生修读计划外课程收费问题的通知》而制定。比如,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及其他高校艺术一类专业每学分240元,二类专业每学分190元,三类专业每学分145元。
按很多学生的理解,“缴付费用跨校选课的学分本校应该认可,但如此一来,之前在本校学费中按学分缴付的学费是否能按照实际选课的学分给予退还呢?”很多大学对此问题至今未能明确给出答复。这也成为学生不敢贸然报读的原因之一。说法二:宣传不足延误选课
不少学生还表示,宣传不到位是这次课程互选计划不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尽管各高校早前都在内部网发布了有关各高校课程互选的通知,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该项目的相关管理条例仍处于不公开状态。一位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表示:“很多同学希望选课却咨询无门。”很多人通过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和高校的教务处网站寻找权威咨询,却并没有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
针对上述问题,广外学生先后发放了8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70%的同学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课程互选。有4名同学表示对该项目“完全不知道”,53名同学表示“只听说过”,23名同学表示“了解详情”。“开课学校与具体课程、学分与收费问题”是同学们最不清楚的三大问题。说法三:网上选课出现纰误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科科长韩老师透露,有同学向其反映大学城网上选课系统还不够完善,部分选报了课程的同学在网上并无显示,“这也是导致课程无法成功开设的原因之一”。
校方说法———说法一:收费获物价局批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的孙老师指出,对于学分费用设定的依据,是符合物价部门有关规定的。
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一位老师透露,关于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的收费问题确是影响该项目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前有三套收费方案,一是由开课高校自付;二是由各高校彼此相互支付;三是由选课学生自付。经过多次讨论,各方认为第三套方案最可行,因此报给物价部门,通过后执行。说法二:协调不畅选课重复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商老师介绍,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项目的开展,广外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务处总负责、各学院教务秘书参与负责的方式进行,同时利用网络、横幅等方式进行宣传。
该校唯一开课的“英语口译”课的主讲刘老师认为,各高校间开课前的协调和整体宏观安排仍存在很多不足。“像华工和广工这样的理科高校,出现了课程‘撞车’现象,最后两边生源都不足,这也是造成许多高校互选课胎死腹中的原因”。说法三:无双学位学生弃选
此外,对于部分同学提出的“可否申请相关专业的双学位”问题,一些老师遗憾地称,在互选课程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功利心,很多学生想通过选课获取双学位,但现阶段开设的通选课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
春鸣画(夏天/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