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天在东莞开幕,获奖者可保送北大清华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
本报今天上午消息记者刘虹报道:SOD甘油包埋技术、虎颜花致濒机制初探、月球育种方案初探……一个个高科技课题竟然是中学生的研究成果!今天上午在东莞开幕的第2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令人感叹后生可畏。
939项作品同场角逐
青少年科技大赛是目前广东省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科技活动之一。本届大赛的主题是“节约·创新·发展”,来自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申报的939项中小学生作品在此展开一场智慧角逐。
比赛选拔出的优秀项目将代表广东参加今年8月在云南省举行的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得主可获保送生资格。去年广东参赛选手中,就有7名今年毕业的高中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录取。
高科技课题特别抢眼
展场内,众多小发明、小论文作品中,一些高科技课题项目特别抢眼:华南师大附中的“广东桑抑制糖苷酶的活性成分研究”、“新型铜锌合金净化水中微量重金属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广东广雅中学的“三维电极电解体系的甲醛消除方法”,广州执信中学的“SOD甘油包埋技术”……这些课题单看名字便让人觉得高深。
据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林树坚介绍,国家制定了规定,向中小学生开放高校内的实验室。有的项目看起来不像是学生做的,实际上一个学生科研出成绩背后有很多资源支持。
评奖需要通过答辩
大赛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广州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雪梅教授指出,评奖遵循“三自三性”原则。“三自”即:学生自己确定选题,自己研究制作,自己展示答辩;“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对于确认作品是否由学生本人完成,关键环节在于答辩。如果作品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二等奖,取得保送资格,还要经过面试中多位教授的考察,以验证本人的素质及作品的原创性。
林树坚谈到,全省1800万名中小学生中,目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
3位参赛小学生在比赛开始前观摩对手的科技发明 本报记者 阙道华 摄(倩茹/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