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张海盈4月13日报道:“以前不知道,今天看到才发现,原来这种花坛葬既漂亮又清爽,真的很不错。”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一位病友这样告诉记者,今天在上海市郊青浦福寿园里,来自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500余名会员及部分家属代表见证了“战友”陆慧玲落葬花坛的整个过程,并发出了“绿色生命、珍爱家园”环保节地的倡议。
骨灰装入专用的大理石容器,放在深挖的土坑里,撒上花瓣填土再种上花,这就是花坛葬落葬的整个过程。作为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成员,前不久去世的陆女士今天在500余名曾经一同与癌症抗争过的“战友”目送下,安息于青浦福寿园的花坛中,成为了俱乐部中“花坛葬”第一人。会员们还为远行的病友献上了鲜花和亲手制作的千纸鹤表示深情的怀念和祝福。
活动中,上海第一例“花坛葬”尝试者于女士的女儿也专程赶来,满女士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看到刻着母亲姓名的铜牌,想到母亲就沉睡在这一片灿烂的花朵下,她就觉得自己完成了母亲的遗愿,“活着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走了不和子孙争土地,归于宁静,溶于绿草香花”。
亲自见证了战友落葬花坛的全过程,也让这些癌症患者们深有体会,“原来墓园也可以这样漂亮,原来落葬也可以这样美丽,我们对于死亡的畏惧在今天后又少了几分”。他们还集体发出了“绿色生命、珍爱家园”环保节地的倡议,“让我们一旦逝去的生命溶入青草、绿树、红花之下,把美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后代,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作贡献。
据了解,福寿园一个占地14平方米的扇形花坛就可落葬255人,平均每人仅占地0.05平方米,三个扇形共可落葬765人。统计显示,上海每年死亡的人数将近十万,逝者骨灰的安放与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已形成尖锐的矛盾。数年后上海百分之八十的公墓将出现无地可葬的“死墓危机”。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会员们“让生命溶于绿色,把土地留给后代”的倡议,也在做现代殡葬习俗革命的实践者。黑灰色演绎服饰经典水管杀死活鱼花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