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戏,作为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它流行于莱州、招远境内,是明代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其中,尤以莱州的金城镇、朱桥镇、平里店镇、梁郭镇、西由镇及招远的金岭镇等地盛行。莱州的东季、龙埠、马回沟、李家疃、麻渠及与之毗邻的招远的蚕庄、小河头等村镇,是蓝关戏的重要发祥地和“蓝关戏窝”。
据资料记载,蓝关戏也叫“南官戏”和“脸子戏”,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阳腔的一支遗脉。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弋阳腔已经销声匿迹,然而在莱州的民间,原始风味犹存的蓝关戏却幸存下来,蓝关戏的存在,为研究我国古代戏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鉴于蓝关戏的珍贵价值,去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访蓝关戏窝
感受戏曲“活化石”魅力
4月8日,记者专程来到莱州,在莱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刘东昌和“蓝关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起草人、原莱州市艺术馆副研究员杨学业的带领下,走进有着“蓝关戏窝”之誉的金城镇东季村和龙埠村,探访蓝关戏的老艺人。记者深切感受到了蓝关戏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古代遗存剧目的别样魅力。
在去金城镇的路上,刘东昌副馆长告诉记者,要说对蓝关戏的了解,没人比得上老杨(杨学业)了,因为很多艺人现在也不如他知道得多、唱得好。蓝关戏现在已经没有专业剧团了,杨学业手头整理的蓝关戏资料基本是最全的。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他就在胶东一带整理蓝关戏。
在不知不觉的谈话中,我们相继来到了金城镇东季村和龙埠村。杨学业告诉记者,东季村的人全姓季,曾经是蓝关戏最重要的发祥地,胶东俗语“季家的蓝关开了台,看戏的婆娘跑掉鞋”中的季家,就是指这里。
来到“蓝关戏窝”,上了岁数的老人听说记者要采访蓝关戏,都赶来和记者聊了起来。龙埠村76岁的张兰桐和69岁的曲文忠两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蓝关戏在清朝道光初年是极盛时期,在莱州相继涌现出以龙埠、东季为代表的十几个“连字班”和一大批专攻此业的演唱者。东季班以演《东游记》为主,称“文蓝关”,龙埠班以演《西游记》为主,称“武蓝关”,一文一武、轰动一时。东季村61岁的季祥林和81岁的季广昌老人也告诉记者,在清朝光绪年间,龙埠、东季、马回沟、小河头等村红白喜事“非蓝关戏不请”。每逢各种庙会、山会,这几个村子的艺人便云集一堂,献艺交友,同台搭档演出,至上世纪50年代尚未中断。随着地域的差异,蓝关戏又逐渐形成了以龙埠、东季为代表的东西两路。在当地,艺人们有句口头禅叫“十里蓝关音不同,音同唱不成”。张兰桐告诉记者,蓝关戏一般没有剧本,都是邻里相授、街邻互取,或者是父子相传、祖孙数世,通过年复一年的教唱学艺活动,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说,他自己就是跟家族的老人学的。
群众基础浓厚
“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
据史料记载,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其唱腔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并吸收了胶东民间曲调及其它成分长期演变而成。蓝关戏在当地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之说,可见当年蓝关戏拥有多么好的群众基础。
问及蓝关戏名称的由来,杨学业告诉记者,其中说法比较多,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杨学业介绍,几百年来,蓝关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厚的家底,据不完全统计,它的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剧目的来源一部分是根据我国元末明初的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主要叙说了八仙的传奇故事),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它主要以“干唱为特点的徒歌形式”进行演唱,而其中的“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
杨学业告诉记者,当地蓝关戏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净、末之分。唱腔有高腔、平调、赞子、老调、昆调、说书调等,曲体短小,音调简洁明快。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在伴唱中,时而出现高亢的假声帮腔,时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有“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戏谚,而且是随着剧情的需要,有所增减。唱“高腔”时,全套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唱到“悲调”时,减去大锣、大钹,伴音衬托低回缠绵的感情。因此当地有戏谚“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之说。
据陪同采访的刘东昌副馆长介绍,过去蓝关戏的戏班子多属于业余性质,多半是本村的业余爱好者们在农闲季节临时集合自组班子,自由活动,以娱乐为主,演义务戏。平日里,演员们各有职业,或务农、或做手艺,演完戏后各自归家,重操旧业。演出的地点多在本村的神庙或临时搭成的土台子。
传艺逐渐断茬
蓝关面临传承“难关”
在莱州采访,很多喜欢蓝关戏的村民把蓝关戏的“难关局面”归结为“不够土了”。现在听起来蓝关戏有不少唱腔都像京剧,也像吕剧,改得不好。蓝关戏老艺人张兰桐介绍说,他们村曾经是蓝关戏重要发祥地,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唱京剧,蓝关戏已经很难听到了。
莱州市文化馆馆长刘茂松告诉记者,取自“难关”之意的蓝关戏,现在已经面临着“难关”。经过风雨剥蚀,蓝关戏承受了巨大的重负,从而步履滞缓,至建国前夕,已渐呈衰微之势。
而在蓝关戏资深研究者杨学业眼中,蓝关戏目前的状况确实岌岌可危。他告诉记者,这种古老的剧种都是口传心授的,就是以师傅教徒弟的形式传承,师傅根本没词没谱,戏文全在师傅肚里呢。现在有代表性的艺人已为数寥寥,当年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和众多的“蓝关通”都相继去世,目前尚健在的老艺人也已年逾古稀。虽然,蓝关戏所演剧目有近百出之多,但因历史上无刻本流传,不少精彩剧目随着很多老艺人的去世而烟消云散,现在已经看不到一出完整的蓝关戏,蓝关戏将面临失传。这就是人存艺留,人亡艺绝呀,如果再不及时抢救,蓝关戏将会成为绝唱。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把这古老的剧种保护下来,从2003年开始,莱州市文化局组织专人对蓝关戏进行了搜集、挖掘、整理。去年起,当地政府又划拨专款普查、保护蓝关戏,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打算建立以金城镇龙埠、东季为代表的文化生态保护村,对蓝关戏的业余班社及代表艺人进行扶持和保护。
本报记者 徐中华通讯员 书民 建彬 旭东 摄影报道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