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北方网

一笔不可思议的“账”村民自筹资金建烈士墓(组图)

太平庄自发筹建这座烈士陵园的部分老汉们

从纪念碑远眺陵园全景

蓟县验甲宫小学前来扫墓的同学们

  从蓟县马伸桥镇往东走,依着龙山有一个名叫太平庄的小村。别看这个庄子不大,历史却非常悠久。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应高句丽国王之请,率大军东征以平定内乱。当时,渔阳是唐军的后方基地,粮草和辎重从这里向前线供应。传说唐太宗东征凯旋时,看到了这个风景秀美的小村庄,便率领许多兵马驻扎在此,并欣然为它起名“太平庄”。在抗日战争中,这里曾是著名的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的指挥中心,小村中有53人参加暴动,40多人参军,35人壮烈牺牲。


  现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又出了一件大事。上千名村民以募捐的形式集资为龙山暴动中牺牲的烈士们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和烈士陵园,成为我市继盘山烈士陵园之后又一座抗日战争遗址烈士陵园。所不同的是,这是——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接到了太平庄张德全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清明节那天马伸桥镇验甲宫小学要在龙山上搞活动,希望我来看一看。于是,4月5日一大早,我便驱车前往。

  龙山不高。由于是初春,果树和小草都刚刚发芽,山上还很荒凉。但当我随着山路转到烈士陵园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激动了!上百名小学生身着蓝白相间的校服,头戴小红帽,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雄伟的纪念碑前。孩子们表情凝重,每个人的小手里都拿着一朵由一张白纸制作的很简单的白花,鲜红的领巾在他们的胸前飘动着,让荒凉的龙山立刻染上了生动的色彩。

  校长孙卫东指着脚下的土地对孩子们说,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龙山小学的遗址,当时的县委书记李子光等许多共产党员就在这里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7月14日,龙山全校师生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武装暴动,革命红旗就飘扬在这里!

  流着眼泪做出的决定

  在验甲宫小学搞活动的时候,有几位穿戴整齐的老先生始终站在队伍的后面,他们就是这座烈士陵园的发起者和“主创人员”。提起陵园的建设经过,他们说出了一肚子的故事。

  1998年10月,再有几个月就要从北京退休的张亮回家给老娘过生日。可是,当他踏上了故乡蓟县太平庄这块土地的时候,心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喝酒时,朋交(蓟县土语:朋友)们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谁知,这一问却问出了张亮的眼泪。

  老娘的生日本是该高兴的日子,张亮为什么掉泪?原来,有一件心事始终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张亮是土生土长的太平庄人,1957年参军离开故乡,从一名战士到国防公办的副师级干部转眼就是几十年。转业后,他落户在北京。但是,40年以来,他始终挥之不去的是他儿时关于太平庄的记忆:凶残的敌人、乡亲们的民族气节,还有那些舍生忘死的抗日英雄们。虽然那时的他只有十来岁,但是,由太平庄开始的那次享誉全国的抗日大暴动却在他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可今天太平庄还留下了什么呢?红红火火的龙山已经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土山,山上的庙宇不见了,学校也不见了,抗日暴动已经成了村里老年人心中一个遥远的记忆。年轻人都忙着打工,谁还记得这里曾经是抗日革命根据地?

  就在张亮回家的头天晚上,电视里播放了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张亮非常气愤,他为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英雄而感到耻辱。当时,在座的有张彦春、张德全、张德福、张玉春、王继春等人。张亮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放下酒杯就上了龙山。这荒凉的龙山就是当初让敌人心惊胆战、让多少革命青年向往的龙山吗?站在已经没有一点遗迹的革命遗址上,几位激动的老人都掉了眼泪。正是:一哭戏楼二哭庙,三哭山上没学校,四哭革命先烈被忘掉……

  最后,老人们擦干了眼泪,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咱成立一个纪念英烈的筹备委员会,在龙山这个革命遗址上建一个纪念碑,为革命先烈尽尽后人的孝心!

  艰难筹建烈士墓

  说干就干。1998年10月,一个由部分离休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等17人组成的“纪念英烈筹备委员会”正式开始工作。经过商议,大家决定以募捐的形式筹集资金,在龙山抗日遗址上修建“龙山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和烈士陵寝。

  但是,虽然筹备组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没想到这件事做起来太难了。他们跑了相关的部门,多数领导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列入计划”,就不可能解决资金的问题。于是他们决定,用英雄的精神纪念英雄,用抗日传统去继承传统!依然是“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7位成员明确分工,一场特殊的战役又在龙山打响了!

  太平庄果然是有良好革命传统的村庄。村民们听说要为牺牲的烈士建纪念碑,都热情支持,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捐了款。有的老人拿出了“棺材本”,有的孩子拿出了“压岁钱”,在外工作的人接到了他们的来信也纷纷捐款。村民王继春夫妇捐了2000元。

  经过艰苦的努力,筹委会终于筹集了20多万元的资金,其中,太平庄村民集资18000元,太平庄在外工作的干部集资93000元,社会各界朋友集资17000元,企事业单位集资90000元。80多岁的刘志老人曾经被誉为“机智勇敢的地下交通员”,多次机智地完成了传递秘密文件和情报的任务,受到了李子光同志的表扬。老人听说要为烈士建纪念碑很激动,一定要亲自上山送来50元捐款,用老人的话说,真是从脚跟到头顶都高兴!可惜,刘志老人没有等到纪念碑落成就去世了。

  1999年,建设纪念碑的工程正式动工。筹委会组织了一次隆重的奠基仪式,许多人闻讯前来参加。其中有老革命,有老干部,也有各级领导,更多的是附近的村民。那天的龙山又热闹起来了!

  一笔不可思议的“账”

  如今的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矗立山顶,高13.5米,底座边宽两米,混凝土结构,镶嵌着坚硬的花岗岩。碑座为6步台阶,周围是600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广场,四周建有花墙,碑顶有不锈钢的五角星。花墙内30株松柏郁郁葱葱。碑的正面由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题字“龙山抗日暴动精神永垂青史”,背面由原北京市委书记、在冀东工作过的老领导焦若愚题字“英勇坚强光辉壮丽”。离纪念碑不远的烈士陵园占地900平方米,园内有李运昌同志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陵园里有40座陵寝,安放着太平庄牺牲的35名烈士和5名外籍烈士的骨灰。陵园的正前方是一座宝鼎式千人无名烈士墓,纪念在暴动中牺牲的千名烈士。陵园里栽种着102株松柏,四面建起了围墙。一条台阶式的水泥路直通山下,路旁种着松树和柏树。更醒目的是陵园里长约20米的功德碑,顶上是琉璃瓦建造,顶部有二龙戏珠造型,碑正面的青石上镌刻着21名龙山暴动领导人和骨干的生平,并刻着捐款人和捐款数目。碑的背面是“龙山抗日暴动遗址前世不忘再造辉煌”16个大字。

  凡是到龙山瞻仰烈士墓的人怎么也不相信这么浩大的工程是由20多万元建成的,有人简单地算过一笔账,说是最少也得100万元。单说刻字,按照最低价格也得10万元!要知道,2005年盘山烈士陵园进行扩建、维修和改造就拨了专款970万元。就是眼下要装修一个住宅,也得花上10万元20万元的,更何况是在山上建一座陵园呢!

  然而,的的确确就只用了20多万元。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大家不知动了多少脑筋。修路、种树、铺水泥等许多事都是自己动手。工程用掉的300多吨水泥、100多车沙子和5万多块砖运到山上很不容易,上百棵树苗是大家背上山的。山上风大缺水,小树不易成活,死了一棵就再背上来一棵。离休干部张彦春已经80岁了,战争年代负伤,右腿残疾。为了搜集历史资料,他东跑西颠,费尽心机。退休干部张德全办事执著认真,对募捐的费用管理到一分钱不差。在工程昼夜兼程的时候,张德全为了看守建筑材料,一天天冒着寒冷蹲在树棵里。为了节省资金,负责核实资料的张亮、张彦春跑遍了天津、北京和附近的村庄,而“差旅费”基本都用个人的钱,为此,张亮已经跑坏了一辆上万元的摩托车。施工的时候,筹委会的成员们天天都在山上“现场办公”,肚子饿了再下山回家找饭吃。参加奠基仪式的原蓟县政协主席潘凤主动帮助联系水泥和砖,给了很大的支持。在陵园建设期间,天津市和蓟县的关工委以及20多名健在的老革命都来到龙山给予指导。

  今日龙山太平庄终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完成了纪念英烈的这件大事。陵园落成后,周围的验甲宫小学、马伸桥中学、宋家营中学已经把这里当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在这里组织活动。中央电视台对龙山革命遗址的变化进行了采访报道,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龙山人又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新贡献。

  一群特别执著的人

  今年春节刚过,张亮就从北京的家回到了太平庄。有个单位知道他已经离开工作岗位,想请他当顾问。多好的差事,他不干,因为他是太平庄的顾问,而这个“顾问”已经工作了整整8年,从未领过一分钱,还不知搭进去多少钱。当初,儿女们反对,家里人不理解,现在也都已经“服”他、支持他。用他儿子的话说:“老爸认准了,没法。”

  张亮到了太平庄就住在附近的一个服装厂里,因为厂长是他的妹夫。吃住不给钱不说,妹夫还捐助给陵园一万元。编写和印刷《龙山烽火》的小册子,张亮又请北京燕郊印刷厂的一位亲朋帮忙。也有人说张亮有福不享找罪受是犯了“神经”,也有人说:“过去的事,谁还提?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但是,张亮仍然住在太平庄忙活陵园的事。他说,别人越是不理解,就越说明建陵园更有意义。忘记英雄的民族的是可耻的民族,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可是有多少年轻人还理解他呢?

  笔者曾经两次上龙山采访,都见到了62岁的守陵人刘占江,听说他的父亲就是当初被李子光表扬的地下交通员刘志。他和老伴儿义务守陵已经7年了,龙山上到处都有老两口辛勤劳动的痕迹。刘占江老人告诉我,当初筹委会找到他的时候说,陵要看好了,没有报酬,陵区周围的地可以种。刘占江答应下来,就放弃了出外做小工的活儿,与老伴儿一起来到陵园。从此,冬天扫雪,春天种树,夏天除草,秋天扫落叶,老两口天天上山忙活,也从此没有了收入。他们吃的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己种,还在山上种了一些果树。有上山参观烈士墓的人,刘占江就是服务员。

  这几天,刘占江正核计着用牛车往山上拉粪给松树施肥,这些牛粪是他一个冬天攒下的。浇水的时候还是得用水泵一截截地倒上山来。虽然很辛苦,但刘占江却丝毫没有一点不情愿,他说:“这几个老头儿(指筹委会成员)真不易。”

  虽然龙山烈士陵园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太平庄人的心愿还没有完成。他们还想再建个烈士事迹纪念堂,把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起来。一天,从市里开来了18辆汽车,车上下来的人看见围着陵园和纪念碑转着,有人擦着眼泪说:“在龙山牺牲的人如今可以安眠了!”

  大家朝着龙山的几位老头鼓掌,他们忙向大家挥手致意,就像一群屡建战功的老将士。8年过去了,他们谁也没拿一分钱报酬的“筹委会”17个人中已经有4个人去世了,剩下的人平均年龄也已经72岁。但此刻,8年的辛苦操劳都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对他们来说,能让今天的人们记住历史,这就够了。

  -背景资料:挥之不去的记忆

  太平庄的老人们说,龙山虽高不过百米,但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山上曾经建有庙宇百余间,一年四季都有人上山烧香。到了每年三月十七庙会,来自京、津、唐和东北各地的客商云集,还要唱大戏。几十里外的百姓都来赶会,非常热闹。

  那时的太平庄有100多户人家。村里有几位进步的乡绅,非常重视教育。1931年前后,社会名流张翠斋用自己家的场院建了一所学校,党组织把这里作为活动基地,并派来党员校长。1932年,龙山建立了反帝同盟会,并以学校为掩护,数名党的干部来到龙山开展工作。1936年,抗日战争愈演愈烈,县委派遣一二九学生运动骨干王少奇等共产党员来到龙山,秘密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为了便于隐蔽和容纳更多的革命力量。根据李子光同志的指示,于1936年将龙山完小扩建成县里唯一的一所村办中学,由蓟县、玉田、遵化三县的200多个村镇推荐出100多名进步青年到这里读书。经过3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抗日骨干。

  1938年7月14日深夜,全体师生接到了参加冀东武装大暴动的消息。大家冒着大雨集合队伍,与太平庄救国会员、马伸桥民团起义队伍一起高唱着“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出人出力上战场”的抗日歌曲参加了武装抗日大暴动,成立了冀东抗日联军十六总队。7月15日清晨,各村镇参加暴动的千余人在龙山集合,各村救国会送来的枪支弹药、粮食、物资等慰问品摆满了戏楼前的山坡。龙山已成为冀东西部地区武装暴动的指挥中心,200多个村镇参加暴动的达一万多人。之后,根据斗争的需要,暴动队伍转到平西根据地休整。

  敌人对龙山恨之入骨,每有扫荡必扫龙山,有时一天就扫荡四五次,有一个月扫荡了五十多次。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烧毁民房、庙宇、店堂370多间,杀害村民20人,小村里80%以上的成年人都经受过严刑拷打。在斗争最残酷的时候,太平庄得到了党组织和周围村庄的掩护和帮助,才得以保存下来。1940年至1943年,村里十几名青年参军上战场,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最小的张池才12岁。当时,在冀东22个县里,有21位县委书记是从龙山走出去的,党的领导人焦若愚、李子光都是在龙山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解放后的龙山逐渐被人们忘记,山上的学校和庙宇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太平庄有300多户人家,1300多人口,由于果树少,村民多靠养牛、猪和鸭过日子。年轻人大多在外边打工,有的妇女在当地的服装厂打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占江 | 张德全 | 刘志 | 李子光 | 张彦春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