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冕)奢靡的色彩、华丽的器物、美轮美奂的罗马柱……昨天下午,北京二中分校的30名学生将课题研究实践课搬到了世纪坛庞贝展,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将眼中的庞贝古城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活动只是他们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活动的一部分。据介绍,这次名为对话跨越的时空探索沉寂的文明的课题研究活动是该校首次尝试综合实践的课程化,东城区所有初中都将有望推广这一模式。
庞贝城的民居通风性能都很好,这和他们的气候有关系吗?庞贝古城当时有多少遇难者啊?……展厅内,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着一位讲解员,仔细地参观。
令记者惊讶的是,这些学生都是有备而来,全都拿着纸笔,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问题。我们要在展览中找到论文的答案。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两个月前,他们就开始和老师一起充电,搜集庞贝城的历史、文化等知识,现在已经确定了研究方向,5月中旬将拿出一份论文并制作沙盘。第四组学生的选题是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继承与区别,据美术学科辅导教师周艳介绍,学生们对这种新奇生动的多学科组合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参与此次教学活动的老师们也是热情高涨,实地学习使学生们掌握了第一手鲜活的信息和资料。
初中生到博物馆作论文,并不是学校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充分的调研与准备。二中分校科研主任李德发说,以往,学校和博物馆间常常缺乏联接的纽带。学生往往只是凭感觉体验展览,走马观花间很难领略到展览精髓;博物馆的展览十分精彩,却因为摸不清学生的胃口,吸引不了学生的关注。
为此,二中分校首次尝试将体验式变为课程化。也就是说让学生成为科学家,把综合实践当成一门课。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先确定课题与研究方向,然后通过搜集材料、参观博物馆等一系列连贯的活动,最终完成论文。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社会经验,还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国外,很多博物馆早已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世界艺术馆教育部主任戴兵说,国外许多中小学生常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通过博物馆去发现并了解世界。现在正在举办的庞贝展与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历史等多门课程都有联系,因此博物馆与学校一拍即合,决定通过这个活动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的互补,使艺术馆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这不仅是一次活动,学校更将它视为一次尝试。二中分校校长张雅文说:我们希望通过指导学生亲身经历课题研究的过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东城区教委中教科科长段勇表示,这次实践是该区初中学校综合实践的一个模板,将在全区进行推广。RJ207
图1:同学们在展馆内听取工作人员讲解。 本报记者李继辉摄RJ135图2:同学们在展馆内制作彩绘。 本报记者李继辉摄RJ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