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颁奖典礼昨天在上海电力学院举行,连续空缺了四届的一等奖终于在本届产生。捧得桂冠的是宝山中学的高三男生曹伟和颜旭超,他们发明的无线击剑记分装置,因其独特的创意受到评委的青睐。
击剑手为何拖“尾巴”
击剑比赛中,为何每个选手身后都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呢?高一的时候,曹伟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转播的击剑比赛,他就生出了这个疑问。他去问科技社团的颜旭超,对方也不知道,于是,两个爱刨根问底的学生对这根“尾巴”产生了兴趣。
他们一面请教学校老师,一面上网搜索这方面的资料,才知道“尾巴”是一条传输电子信号的电缆。比赛时,击剑运动员会在身上的有效部位穿一件导电金属衣,当一方用剑击中另一方身上的金属衣时,就会形成一个环行电路,这根“尾巴”便把击中的信号传输给电子记分装置,裁判和观众可以通过设置的指示灯看到是否得分。
手机天线上找灵感
“‘尾巴’将运动员限制在一定活动范围内,还会影响运动员手脚的施展,击剑运动的观赏性也大打折扣。”曹伟说,他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1993年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就提出击剑运动员身后的拖线会影响击剑运动的发展。
能不能变有线记分为无线记分呢?曹伟和颜旭超从收音机和手机的天线上找到了灵感,并提出“半屏蔽天线”原理:将无线信号发射装置安装在剑槽里,发射机的天线绝大部分被接地的屏蔽线所屏蔽,只有剑尖未被屏蔽。由于剑尖的尺度较小,因此发射机所发出的电磁波也较弱,处于一定距离外的接收机不能接收到这一信号。比赛中当剑刺中对方金属衣后,剑尖与导电网导通,天线的有效尺度大大增加,此时发出的信号瞬间也大大增强,接收机就能接收到这一击中信号,就能记分。
改装成本三四十元
昨天在颁奖现场,曹伟和颜旭超演示了他们独创的无线击剑记分装置。曹伟手持一把经过改造的击剑,身后并没有拖线,他用剑尖直刺颜旭超手持的金属衣,连击两下。2米开外的地方,无线记分器便“嘟”、“嘟”地连叫两声,并显示数字“2”。
曹伟表示,目前这一装置还比较简陋,他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组装的,蜂鸣器是从门铃上拆下来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装置是从汽车遥控器上拆下来的,改装成本只需三四十元。据悉,经宝山区体育局专业人员检测,认为该装置能在不使用拖线的情况下记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曹伟和颜旭超也希望,这一装置经过改进后,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派用场。
本报记者钱滢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