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设有高射炮厂房在地下十五米
纳坦兹铀浓缩基地
是伊朗惟一一座同类设施,因伊朗核计划争议升级而引起国际关注。而争议一旦演变为冲突,它无疑将成为美国军队实施军事打击的“头号”目标。
正是在这一敏感场所,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9日宣布:“我们国家已加入能开展‘工业规模’核燃料生产的国家行列。”
南行300公里
内贾德发表讲话的场合,是伊朗政府在纳坦兹铀浓缩基地举行的“核能日”庆祝仪式。
庆祝活动的主题,是伊朗成功生产低纯度浓缩铀一周年。
为了报道这个仪式和由伊朗总统在仪式上要发布的“好消息”,近百名获准参加报道的当地记者和外国记者清早坐上伊朗方面安排的三辆“沃尔沃”大客车,赶往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南将近300公里的纳坦兹。
相距纳坦兹60公里时,不远处一些小山头上开始隐约显现一些防空高射炮,炮口指向蓝天。
“到了吧!”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的视线跟着转向公路右侧。
果然,瞭望塔、高射炮和铁丝网层层围绕之下,是一个大型建筑群。远远看去,散落的低矮厂房似乎看不到尽头,西面和南面几层低山围绕。更远处是卡尔卡斯山脉的皑皑雪峰,给这座平坦的庞大基地平添些许神秘色彩。
设备藏身土堆
随着大客车继续行进,可以看到基地外围每隔几百米有一个瞭望塔,旁边设有高射炮。不远处一些小山坡上建有掩体工事,上面覆盖着迷彩网罩。
在路的另一头,停着一辆涂着黄绿色的伊军装甲车。这时,距离最近的一座高射炮台内,两名伊朗士兵警惕地注视着大客车所在方向,其中一名士兵透过望远镜观察情况……
进入瞭望塔围绕的区域后,一大片开阔的工地首先进入视线:几十辆重型卡车、一堆堆建筑材料和破旧工棚,显得杂乱无章。
基地外围几乎全是这种几百米宽的开阔地,四五米高的铁丝网层层围绕。
一条双向四车道马路直通基地中心地带,中间绿化隔离带内立着一排路灯,灯柱上整齐地插着两面旗帜,其一是绿白红三色的伊朗国旗,其二是白底蓝图的伊朗原子能组织标志旗。
大客车很快进入铀浓缩基地的中心地带。那里的建筑物相对整齐,大部分是用浅黄色土砖砌成。
基地主干道的右侧是几座新建厂房,透过厂房之间间隔可以看见厂房后面有几个大土堆,粗看好像不过是一大片荒地。
然而,那正是纳坦兹铀浓缩基地最重要的部分。那些土堆之下,是伊朗以“工业规模”生产核燃料的大型铀浓缩设备。换言之,如果美国或者以色列有意摧毁伊朗核设施,那些土堆是他们发动军事打击的首选目标。
不得参观厂房
伊朗政府9日没有为记者们安排参观活动,所以,大家无缘看到地下设施的具体情况。
不过,据相关资料介绍,基地地下部分包括3座大型厂房,全部深入地下15米,钢筋混凝土墙壁厚度超过2米。所以,一些美国和以色列军事专家怀疑,定点轰炸或许无法摧毁基地内的地下设施。
经过几座新建厂房后,大客车来到基地西头一个大转盘处。转盘的西北方向显现6座排成“十字型”的大厂房,是铀浓缩中试厂,专用于离心机组装和测试等工作,伊朗的铀浓缩研究和试验据说大部分在那里完成,可算是铀浓缩基地内最重要的地面设施。
客车绕过转盘,回到位于基地主干道左侧的区域。那里是铀浓缩基地的行政办公区,也是“核能日”庆祝活动的举行之处。
行政办公区内草坪翠绿,树木葱茏,让人一时遗忘基地处在荒漠之中。
与基地内厂房的风格相似,行政办公区的建筑物也用浅黄色土砖砌成。仪式在其中一个大礼堂内举行,礼堂外拉着一条横幅,用波斯文和英文写着:“欢迎尊敬的客人来到纳坦兹铀浓缩设施”。
数百人出席了当天的仪式,包括伊朗政府高官、议员、外国使节和媒体记者。伊朗歌手用歌曲,诗人用诗歌,交响乐团用音乐,表达了对伊朗历史和成就的赞美。
但是,伊朗官员始终不肯透露几百米外的地下核设施内究竟已经安装了多少台离心机。只是确认,“现在我们正进入大规模生产离心机阶段,并将开始启动工业规模铀浓缩活动”。
记者们离开纳坦兹铀浓缩基地时,天开始变暗,远山渐趋模糊,基地内主干道亮起了路灯,门口立着几名站岗士兵。
这座荒漠中的基地突显安宁和平静……新华社驻德黑兰记者 梁有昶
基地旁可见高射炮(资料图片)
美国卫星拍摄到的纳坦兹基地(资料图片)
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资料图片)
链接:
纳坦兹铀浓缩基地
纳坦兹铀浓缩基地
位于德黑兰以南将近300公里处,整个设施建在伊朗中部群山下一块平坦的荒漠中,占地面积大约1100公顷。
美国和欧洲国家情报部门2006年1月拍摄并向媒体发布的卫星照片显示,纳坦兹基地内有两座地下核铀浓缩工厂,每座长155米、宽146米。
外界2002年底首次获知这一基地的存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次年首次进入基地。根据伊朗与欧洲联盟达成的协议,核查人员2003年10月停止了基地内铀浓缩试验设备的运行。伊朗方面2005年8月撕破核查人员在伊斯法罕铀转换工厂的封条,重新启动核活动。现任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同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伊朗不会放弃铀浓缩活动。(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