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届广交会今日拉开大幕,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广交会有了一个新名字——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多了一个“进”字,含义截然不同。将它更名,是希望“能够利用广交会这一国际贸易平台,为国外的优秀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的渠道”,而更深层次的指向则是,到2010年中国外贸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
作为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展会,广交会一直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如今,广交会的更名预示着“风向标”要向“平衡器”转变了。实际上,当重商主义已被国际分工与双赢合作所取代时,“出口至上”的经济发展思维已不适合全球化的统一大市场,其负面效应也很明显,贸易摩擦与反倾销调查的增多就是典型例证。
而从广交会自身发展来看,也需要尽快补上进口这块“短板”。作为中国第一展,只有出口,却没有进口平台,这不符合国际展览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各种专业展会蓬勃发展的今天,缺少进口平台,让广交会感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更名不但扩展了广交会的内涵与功能,是与国际会展惯例的接轨,更是广交会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抉择。
因而,无论是从缩小中国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考虑,还是从广交会生存和发展的诉求出发,更名都是适时所需。
一字之增,意味着洋货将与“中国制造”在广交会上同台竞技,意味着广交会将吸引更多的外商,带着他们的技术与产品,在这里寻找交易平台。以前,广交会是为国内企业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市场的窗口,现在,广交会又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座桥梁。广交会提供的新平台,将帮助国内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新的机遇、新的合作伙伴。在这些短兵相接的合作与竞争中,又反过来推动我们的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可以说,借助更名契机,广交会可以整合出口资源,优化参展结构和商品结构,同时还可以吸引海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参展,这使得广交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然而,平台加大了,对广交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名之后,如何整合进口资源,吸引国外的优秀企业和优秀商品参展是广交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此次广交会免除了6个国家的进口展位费,但欧美厂商的稀缺和大型机电产品的难觅踪影,表明进口功能尚处开启之中。
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主办地的广东和广州,当年在出口创汇的导向下食得了“头啖汤”,如今能否借广交会更名的东风,再在“平衡器”的转向中实现新的跨越,值得关注。
回首广交会百届历史,半世纪沧桑,从中既可看出我国外贸发展的曲折轨迹,也可看出广州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字之增,意义甚大,它反映了今日中国外贸形势的变化和事实,折射出广交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变迁的必然趋势。而由“出口”到“进出口”,广交会平台的增大,广州可以发挥更大的“地利、人和”优势,吸引更多外资来穗,因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用好这一“更名”商机。物资稀缺年代,广州人用全城大扫除的方式来表达对广交会的企盼,50年后的今天,则需要我们把广交会当作城市形象、城市名片来用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