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王思海)“现在有大医生来社区卫生服务站了,看病很方便。要是去大医院,每次起大早去排队少说也要小半天。”居住在北京东城区交东社区的司春荣大妈,今年75岁,曾做过两次白内障手术,她为现在能够在社区卫生站就可以接受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的检查感到十分高兴。
与司春荣大妈一样,62岁的李秀珍更是十分激动。她耳聋20多年了,近日她遇到了来交东社区卫生站进行首诊的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韩大夫亲自为她检查,并初步确定了手术方案。
类似于同仁医院,北京许多大医院自去年以来加强了对社区医院的支持。为了让患者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大医院每天派送专家到社区卫生站对病人进行首诊。社区居民在卫生站就诊,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免挂号费、诊疗费,减轻了经济负担。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中国民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北京市卫生局为解决这一问题,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入手,努力构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域医疗中心和预防保健机构组成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两级、双向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说,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所有农村人口,预计到2008年6月底投入20亿元人民币,形成百分之百覆盖城乡社区的服务网络。
记者了解到,到今年年底前,北京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药品等所有收入全部上缴财政,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和服务机构的运行经费全部由财政保证。这一举措的实施,彻底切断了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的直接联系和医疗机构创收的利益驱动,有效解决了“以药养医”的问题。
北京市卫生局还在降低药价、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方面进行了多项有益的探索,实行常用药品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为让民众吃上放心药、便宜药,2006年底,北京市对常用药品的923个品种实行政府直接面向生产企业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幅度降低了药品中标价格。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考试有5650人报名,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
北京市还通过实行全科医生家庭健康责任制、居民健康卡管理、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等办法,逐步形成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局面,有效改善了卫生系统的资源管理和运作。
数据显示,当前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明显增加,2006年12月25至2007年1月31日,共接诊患者200万余人次,日均接诊近5.3万人次,比以前增加3.4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