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其中只有四成多留在北京进行本地转化,五成多都被外地企业买走了。南方很多城市,如江苏、广州等常年有专人驻守北京,找到好的技术项目,就千方百计买到手。北京的企业尽管近水楼台,但却远不如京外企业主动。
记者在4月12日召开的“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暨2006年技术市场工作会”上了解到,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54%。
2006年北京的技术流向呈“四五一”格局:流向本市技术24670项,占技术合同总项数的比重为47.83%,成交额271.37亿元;流向外省市技术25965项,占50.34%,成交额325.30亿元;技术出口940项,占1.82%;成交额100.66亿元。
北京地区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巨大的科技投入未能转化为新产品或新产业。林耕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对此问题做了阐述。
报告显示,在政府经费要素中,北京具有巨大的优势,此要素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是江苏的5倍、广东的4倍、上海的3倍,这说明在争取政府科技投入方面,北京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然而,北京的企业却未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放大。据对中关村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这表明,中关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有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共承担14314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合作的仅有507项,占3.54%;高等院校共承担27753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2816项,占10.15%;转制科研机构共承担3462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594项,占17.16%。
林耕说,北京有全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的企业却“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链接
北京金桥奖升起三颗星
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紧紧围绕市科委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的实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推广了一批典型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模式。如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北京市经委经济技术市场发展中心等,促进了首都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4月12日召开的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共评出集体奖50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24个;项目奖29个,其中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8个;个人奖53人,其中一等奖7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34人;区域合作奖1个。
根据历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获奖情况,今年首次推选出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为“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烧结及热等静压技术与装备等10个项目为“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蒋佃水等10人为“十大技术经营人才之星”。获得本届金桥奖集体一等奖及“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的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作为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业务支撑机构,依托清华大学雄厚的科技资源,以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为基础,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借助清华大学的资源优势,进行技术的研发、集成、本土化与推广,形成了多个成功案例,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做出了贡献。同时,将国内具有优势的技术成果推介到国外,使更多的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作者:冯秀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