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近影
“京朝大派,原汁原味。”这是北京京剧院到台湾地区演出时,当地戏迷在剧场打出的横幅。曾几何时,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艺术大师为北京京剧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奠定了丰厚的底蕴。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说:“现在,我们的重要责任首先是传承经典,而怎么能让古老的京剧艺术与时俱进,使老观众能继续被吸引,年轻观众也喜欢,更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让京剧艺术与时俱进
据王院长介绍,近年来,北京京剧院一方面重排了家喻户晓的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等,一方面也积极进行市场探索,如创排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借助影响很大的同名电视剧,讲述百姓熟悉的故事,戏本身也打造得好听、好看,观众还能从中悟出道理,一时间受到热烈欢迎。
更值得一提的是:剧院排演了区别于一般现代戏的、将诗和交响乐结合的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把京剧大师的事迹搬上舞台,以“实写精神,虚写史实”的手法,实现了跨越历史时空与梅大师的对话,并特邀著名老生于魁智饰演梅兰芳,在海内外大获成功。2006年4月,该剧到德国与当地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轰动柏林,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记忆活动中的亮点。
剧院还借《蔡文姬》、《洛神赋》等老戏的题材进行重新创作,用全新的样式进行“新演”,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最近刚刚建组、将于5月11日、12日亮相长安大戏院的《孔雀东南飞》,也是由编剧王新纪根据西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重新创作而成。虽然这出讲述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戏曲此前已经有数个版本,但王新纪根据当前社会文化的需求和戏曲观众的审美情趣,进行了新的取舍和加工,导演张平将以古朴的音乐剧形式,在保持京剧特有的表现形式、唱腔本体特色的基础上,让舞台形式更加丰富,如全剧将出现两次孔雀舞,贯穿一首展示孔雀相依相恋的京胡协奏曲,舞美、灯光、服饰也将有所创新。
北京京剧院也一直在努力让京剧被更多的人了解。王院长介绍,剧院近年来尝试了《马前泼水》、《阎惜娇》、《玉簪记》等3台小剧场京剧,将来还准备做成一个小剧场系列。她认为,小剧场是年轻人的文化活动场所,小剧场京剧重在借鉴现代艺术手段,折射当代现实,票价也比较低廉,颇能吸引年轻人。每次演出后半小时的观众和演员交流,总是格外热烈。老戏迷也能接受这种形式,因为唱腔还是原汁原味的。剧院还非常重视让国粹走向世界。比如近日由梅葆玖先生率团去加拿大埃德蒙顿演出了《白蛇传》,获得巨大成功。剧院也给一些京剧传统戏配上英文字幕,给外国人演出“双语京剧”,《碧波仙子》、《龙凤呈祥》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90年起,剧院还在前门饭店设“梨园剧场”,365天上演以武戏为主的“旅游剧”,很受外国戏迷的欢迎。
着力吸引、培养菊坛新人
王院长介绍,剧院始终倡导品牌、人才、营销三大战略,注重市场效应和人才资源共享,走出去也请进来。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在用足本剧院人才的基础上,实行了导演社会化,来自全国各地的导演陈薪伊、石玉昆、谢平安、林兆华、张平等先后来剧院执导了多出京剧大戏、重点戏。更重要的是,剧院坚持出戏才能出人,多排戏,让人才脱颖而出。这次《孔雀东南飞》的排演,也是为了使主演张建峰、张笠媛这样有潜力的青年演员的创作欲望得到满足,创作潜力得到全方位的发挥。
不少业内人士注意到,若论及年轻演员的阵容,北京京剧院实力极强,用内行人的话说,这许多人才不是一年之内就冒出来的,是憋了多少年才出来的,却都让北京京剧院拉来了,这是剧院发展的宝贵“软件”。有人甚至说,凭着这些人才,北京京剧院就可以“吃二十年”。这与北京京剧院近年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重视人才使用,搞全国“横向联合”,出了大量好戏,使年轻人看到了奔头是分不开的。其实,剧院早就在全国各地和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建立了热线联系,对“在野”和在校学习的好苗子予以关注,甚至及早下定金,帮他们找老师,找演出,有计划地进行培养。2007年,剧院又已经选定了王盼、杜哲等新人。
王院长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人才是重中之重。剧院今后要更好、更大力度地多演新戏,多发现人才,为剧院建立起完整、和谐的演员梯队。王院长自信地表示:“北京京剧院有自己的传统和师承,我们不断继承,与时俱进,不孤芳自赏,一定可以让观众大饱眼福、耳福。”
链接嘉宾简介:王玉珍,北京戏曲学校1967届毕业生,工武旦兼刀马旦;进入北京京剧院后,先以一出《雏凤凌空》声名鹊起,又以一出《三打陶三春》享誉剧坛,成为上世纪80年代当红梨园新秀。现任北京京剧院院长,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至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