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再就业援助月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
千户困难家庭获就业援助
本报记者杨丽萍实习生杜薇
“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给我的这次工作机会,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失业10年之久,却在今年再就业援助月中成功上岗的就业困难人员刘明激动地对记者说。
2007年1月28日,我市启动了2007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题,以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为主要内容,近千名劳动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访企业,进家庭,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就业困难人员送上就业岗位,帮助一批就业困难的家庭摆脱了零就业的状况。
送岗位千份援助书送出就业希望
1000份就业援助计划书,1000个就业岗位,今年的再就业援助月给1000个就业特别困难人员带去了1000个就业希望。
去年,我市新增就业困难人员3884人。经全市就业服务部门大力援助,其中近2000人实现了就业,到年底仍有1891人未实现就业。这些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大多属于就业特别困难人员,需要提供更加精细、更加合适的就业服务。为了让这部分困难就业人员能够上岗就业,再就业援助月中,一个名为“访千户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签千份就业援助计划书”行动应运而生。行动中,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人员深入到我市的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详细了解就业困难人员的生活状况、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耐心倾听他们对就业援助工作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并签订就业援助计划书,明确了计划书执行责任人和援助目标实现时间。整个行动走访了1100余户就业困难家庭,签订援助计划书1000份。
下岗达10年之久的刘明便是“访千户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签千份就业援助计划书”行动的获益者之一。刘明1982年来到深圳,曾是中华自行车厂的一名工人。当时企业效益好,刘明月收入有一两千元,妻儿都在深圳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后来,因企业经营不善倒闭,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一落千丈,无奈之下,刘明只好将妻子和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送回了老家。
“孩子在深圳上学时成绩很好,经常是班里的前几名,可自从送回老家后,学习也不行了,真是害了孩子呀。”回想起这些,刘明还是忍不住地叹气。这些年来由于没有固定工作,他只能靠朋友介绍,隔三差五打些零工,连正常生计都难以维持。“访千户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签千份就业援助计划书”行动中,就业服务人员来到了刘明租住的小房子里,详细了解到刘明的就业愿望,制定并签订了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计划书,承诺一个月内推荐刘明上岗就业。
很快,好消息就传来了。在就业服务部门的推荐下,刘明成为东门街道办的一名行管监督员。“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给我的这次工作机会,我一定会尽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监督管理东门一带张贴小广告、乱发名片、随地摆卖等违规行为。“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我每个月的工资除了自己开销外,还可以寄回老家一些,孝敬父母,供孩子读书。”刘明谈到目前的状况时,言语之间充满了喜悦:“现在还是试用期,我一定会努力工作的。”
“访千户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签千份就业援助计划书”行动无疑是再就业援助月“送岗位”的一出重头戏,除此之外,为了给普通就业困难人员送去更多的就业岗位,再就业援助月期间,10余场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招聘专场活动也开到了街道和社区,开到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家门口。据统计,再就业援助月期间,我市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根据辖区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举办的招聘活动一共提供了就业岗位5000余个,近60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进场应聘。
送政策政策宣传深入企业社区
去年9月20日,我市推出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奖励和补贴以及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等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11项新政策,新政策执行期为2006到2008年。于是,“送政策”——让尽可能多的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企业,了解我市新一轮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成了今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帮助用人单位理解和掌握新就业再就业政策精神,积极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援助月中,市、区劳动就业服务系统统一开展了“进100家企业、送就业政策上门”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送上就业政策宣传资料,听取企业对就业援助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现场解答企业在招用户籍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优惠的相关问题,并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岗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整个活动一共走访了135家企业。
“上门给企业送政策,既拉近了就业服务机构与各个企业之间的感情,也体现了就业服务机构上门服务的思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董文红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送政策上门,在深入了解了我市就业再就业政策后,许多企业都对我市促进居民就业的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愿意提供更多的岗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像岁宝百货,过去限定的招聘年龄较低,通过送政策上门,岁宝百货表示愿意将年龄上限进一步放宽至40周岁以上,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我市再就业援助基地之一的岁宝,一直秉着“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下岗就业困难人员”的原则,近年来吸纳了680余名户籍就业困难人员,这些员工多从事收银员、营业员、司机等岗位。对于工作能力较强的员工,公司还予以提拔,不少就业困难人员已升为柜组长、楼层主管等。今年3月初,岁宝百货公司又招聘了十几名下岗就业困难人员。经过一周的培训,新员工现在已经正式上岗工作。
为什么愿意招收就业困难人员?岁宝百货人事主管任双凤表示,这些员工都比较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因为他们年龄偏大,责任心也更强,工作起来相当勤恳。“而对于企业来说,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后稳定性较强,减少了企业因员工流动带来的损失,其结果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任双凤说。
除了为企业送政策上门外,为让普通市民也了解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再就业援助月举办了政策咨询日和送政策进社区活动。今年1月初,在我市举办的政策咨询日活动中,600多名劳动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走进街道和社区,在118个咨询点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我市各项就业促进政策,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10万份,现场接受群众咨询近2万人次。
另外,新一轮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增加了临近退休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方面的政策规定,考虑到这类政策的社会知晓度较低,为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各区、街道及社会联合举办了临近退休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宣传进社区活动。活动的宣传地点都选定在就业困难人员较多的香蜜湖社区、园岭社区、清水河社区、黄贝岭社区、桃源社区五个社区同时进行,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送服务特色服务成为就业催化剂
见到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办的就业困难女工余茂琼时,她正在社区再就业基地熟练地加工富士康电子厂的电子产品,一个月下来,计件工资平均有500至800元左右,最好的时候能达一千多元。余茂琼已在社区再就业基地工作了一年多,她笑着告诉记者:“基地不仅离家近,产品还可拿回家去做,不出家门,不耽误家事就能就业挣钱!”在今年的再就业援助月中,福田区全面实现了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个再就业基地的目标,有的街道多达3个。
因辖区里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不同,这些再就业基地也各有特色,像香蜜湖街道的再就业基地就采取“政府购买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引进简单加工产品、居家手工与基地生产相结合、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社区再就业基地模式,将企业生产线、社区家政服务中心“请进”基地,吸纳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再就业援助月期间刚好临近春节,除了再就业基地这样长期的特色就业服务外,针对部分年龄大、技能低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春节来临急待解决家庭生活困境的现状,市就业服务部门特别开发了政府委托的部分临时性岗位,13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被安排到深圳市平南铁路有限公司、地铁、市公安局证件科、东门街道城管办、罗湖区福利院上岗,解决了这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的燃眉之急。
为了给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专门、贴身的服务,我市组建了“深圳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今年再就业援助月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服务和指导,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再次公开招募创业指导专家。经过认真筛选,38人被聘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成员。至此,加上原有续聘的专家志愿团成员,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已扩充74人。专家志愿团由机械维修、计算机技术、园林绿化、印刷、化妆品研发、零售、家政服务、餐饮等行业人员组成。部分专家系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专家、市场营销、项目策划、律师以及工商、税务、环保等专业人员。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答疑、预约上门服务方式,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创业经营活动中,提供项目评估论证、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信贷融资等方面免费的咨询指导。
我市就业服务部门在再就业援助月里还举办了各类座谈会20余场,听取各方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座谈会的对象既有就业困难群众、自主创业就业困难人员、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也有与就业服务工作相关的政府管理和职能部门,还有如创业服务社会中介机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成员、青年见习计划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等社会机构,通过座谈,市就业服务部门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就业服务工作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就业服务部门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机构联合机制,为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实现再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