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浙苏鲁豫考察行思录·大企业战略
3月24日,四川党政代表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伊利集团学习考察。本报记者余坪摄
本报记者谭江琦方晓哺假如有一场大企业夜宴,一个年销售收入几十亿元的企业家,在四川的宴会中大致能落座前两三桌。而在山东,企业家也许要为入场券奔走———工业百强最末一位也有40亿元规模。
不到东海之滨不知沧海之淼,不临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小。走过蒙浙苏鲁豫,五省区共有的大企业战略让四川党政代表团印象深刻。
大企业:牵一发动全身
五省区近年来的跨越发展反复验证一个道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是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去年,在蒙浙苏鲁豫,以工业为主的二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48.7%、56.5%、53.9%、58.2%、54%。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超过3万户,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4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4家,是我省的2.8倍,去年摘取了“全国第一工业大省”的桂冠。五省区的实践证明,哪里的工业经济迅猛推进,哪里的发展实力就更加雄厚。
那么,谁在充当五省区工业发动机的核心?
有句话叫“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山东的崛起,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征的“群象经济”居功至伟。去年,该省工业半数增加值、利润、税收,来自销售收入数十亿元以上的大企业。
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竞争。国家之间如此,地区之间也如此。五省区在工业竞赛中或遥遥领先、或后来居上,领跑者基本上都是大企业。
大企业的能量,绝不是它的大而全,而是它以最强的市场实现形式,带动起千百万家中小企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内蒙古的工业突围,以14户民营百亿企业为载体,它们的引资门槛意味深长: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参照系,技术是否最先进?产业链够不够长?
审视五省区经验,大企业战略对四川党政代表团至少有三点启示:大企业强,则中小企业活;大企业超常规跨越,则全省经济好;大企业加速调整升级,则四川工业更好更快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与强、大与小的辩证法
大狮子和小羚羊,谁更强?
蒙牛集团是这样理解的:羚羊跑不过狮子就会丧命,狮子追不上羚羊就会断炊。速度决定存亡。
所以,蒙牛销售收入以8年500倍的增幅创下中国企业成长纪录。创业初蒙牛做“虚拟工厂”,出品牌出技术,让别人为我加工,以小投入撬动数亿资产。如今,蒙牛仍然重视整合全球资源:股东、研发团队、牧场,都是“小联合国”。品牌、技术和资源整合,让蒙牛实现爆炸式增长。
在行业内不做第一就做第二———韦尔奇的大企业生存法则在此次考察中得以印证,几乎每户大企业都拥有多项行业之最。更让人钦佩的是,产量高等“大”的特征并不为它们称道,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现代管理、市场拓展变得更强才是关注重心。在山东,20家大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省企业研发经费80%以上。
它们时刻提防“规模但不经济”的大企业病。海尔集团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但它用总部———本部两级扁平式管理让这个“巨无霸”高效运转,“日清日高”绩效管理、“人单合一”流程管理等新模式写入教科书。
大象也能跳出轻盈舞步。苏浙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体制优势翩翩起舞,即使在国有经济存量稍多的蒙鲁豫,90%以上的改制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建立,也让大象轻装上阵。
自然丛林中有两种大小关系:大树之下草木难生,或是草木丛生。五省区选择后一种道路,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系起来,构建相依相促的有机生态。
搞了多年对外配套的烟台正努力转“配角经济”为“主角经济”,扶持大企业培育出23种最终产品,带动500家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内蒙古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江苏园区用产业链招商,浙江围绕大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营建大企业生态的政府作为
郑州三全集团的“三全”何意?谓之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好政策。
让大企业层出不穷的良好生态,由企业和政府共同营建。五省区党委、政府全都提出了大企业战略,制定了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推进这项工作时,五省区又各具智慧:
在政策和方向上导引———产销量已达世界之最的罗蒙集团,是政府倡导办乡镇企业并给予启动经费发展起来的。政府主张搞外向型经济时,罗蒙引进7个合资企业壮大规模;政府号召转换经营机制,罗蒙实施股份制改造。“罗蒙的发展过程就是政府引导我们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
对企业的科技进步、销售增长、名牌创建、节能降耗等工作,山东省各级政府都有补贴和奖励政策。河南深化国企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扶优汰劣。政府用财政资金撬动上百倍社会资本投入重点企业,4年间河南百亿企业从1户激增至19户。
在要素保障和服务协调上着力———
五省区普遍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配置。政府不搞“拉郎配”来做大企业,而是尊重经济规律和企业自主权,搞好优质服务。昆山招商的诚意、苏州园区的效率、青岛“企业开单、政府跑腿”的服务意识,都名声在外。在企业家培养上用心———山东把企业家队伍建设纳入省委、省政府工作任务。打破所有制界限,每年多次举行的企业家交流、培训、表彰活动,为山东培育出全国1/10大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