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转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有两个可能性。
一个可能性是企业可以赚两笔钱;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当地的企业更新换代不够,形成空洞化。
汤敏: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1953年出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留学;1989年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
国际产业转移是在成本的推动下发生的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分工的转变,国际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要素成本上升,外资就会不断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如果这些国家又没有及时建立起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就将导致增长乏力。
——汤敏
本报讯(记者陈穗华)昨天,参加经济论坛的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5年内广东将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转移,周边的成本低廉国家将是重要的承接地,政府应帮助企业开拓投资的机会,而广东金融机构应加强创新能力,避免出现产业的“空洞化”。
“东亚国家的产业,目前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劳动力的成本,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上世纪80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转移到了中国,到现在为止已经20年时间了,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也将出现一个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汤敏表示。
目前,广东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方面面临着生产成本的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长三角等区域的竞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但经过产业转移后,顺利地找到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广东如果不抓紧时间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那么广东就会出现后劲乏力的局面。”汤敏表示。
“广东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型企业,对交通要求非常高。”汤敏表示,目前中国有50%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是属于来料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所赚的利润很少,会不会大规模转到中国的西部呢?
汤敏表示,一部分可能会转移到中国的西部去,但是更多的可能是转移到中国周边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因为中国的西部可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但是运输成本会比较高。而周边的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的一半,交通便利,应会有更多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的周边国家。”
目前,在珠江三角洲的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产业转移,汤敏表示,三大因素将加快产业转移速度,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汇率发生较大变化以及竞争加剧,周边有良好的承接地时会加速产业转移的速度。他说,产业大转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过程中可能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企业可以赚两笔钱,一笔钱在国内发展新的领域,新的产业,再赚一笔钱。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当地产业都转移出去了,当地的企业更新换代不够,就形成空洞化,如转移出去后没有新的产品跟上。这虽是企业行为,但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